
4年的大学生活,让大学生们更多的是学到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操技能上存在一定欠缺,这导致了许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对口好工作,企业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就业与招聘成为困扰学生和企业双方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刘全在高新区创办了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胆进行模式创新,让学生们在毕业之前学习企业要求员工具备的技能,从而打破学生就业难、企业招聘难的困局。

创业之初四处碰壁
走进青软实训公司大门,一块巨大的长形石头映入眼帘,上面清晰地刻着“将教育与产业结合起来”。初见创始人刘全,他衣着休闲整洁,说起话来有条不紊,谈起涉足教育行业,刘全深有感触。1999年,软件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投身其中。刘全也不例外,刚毕业的他选择了在青岛软件园工作。但很快刘全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学只教了他专业知识,企业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却没有涉及,所受的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发生了脱节。而且IT行业发展太快,在学校经过了4年学习的他需要继续花时间学习,否则难以适应公司要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越发强烈,刘全发现,需要一个平台来打破这个僵局,将学校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起来。
百般思考后,他放弃了手中令人羡慕的工作,转而亲手搭建这个惠及学生、企业双方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提前掌握企业需要的能力,企业也能够招收到满意的人才。
2006年,刘全在高新区创办了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软实训),秉承推动教育与产业无缝衔接的使命,面向IT及新兴产业,服务于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的领军企业,探索实践专业共建、学院共建等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和众多创业者一样,刘全在企业刚起步时面临一系列问题。“当时提出‘实训’这个概念,高校不是那么容易接受。高校老师普遍认为,学校的专业学术水平很高,一个社会培训企业能教会学生什么?”创业初期的刘全和团队在校园里四处碰壁。

开创校企合作崭新模式
经过3年摸索,刘全终于带领团队在2009年开创了专业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青软实训将直接参与高校教学改革,与高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将企业实践式教学作为高校课程大纲的补充,使在校大学生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业界职业要求,培育出满足产业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刘全说:“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和我们合作专业后面有标注,当学生学习完专业知识后,就安排他们来我们这边实训。比如说青岛理工大学,这是我们合作的第一所学校,它们的软件工程专业就采用了校企共建模式。相对之前学生4年一直在校园学习的模式,我们采用了2.5+1.5的创新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大学本科4年,学生前2.5年在高校进行理论学习,后1.5年在我们基地实训。这个过程中,由学校购买服务,学生免费到基地进行实训。 ”
刘全告诉记者,和学校合作并不仅限于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学生们在学校使用的教材、案例项目也由青软实训提供,教师上课时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大学教材一般注重理论和基础,而青软实训可以提供企业发展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和解决方案,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中会碰到的问题,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目前,青软实训已与国内50多所高校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嵌入式、物联网、集成电路等专业方向展开深度专业共建合作,在校生培训规模近两万多人,服务企业一千余家,培养的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0%,高薪就业率达到20%,在线注册用户超过20万,青软实训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发行量超过两万册。
打造全新人才服务平台
“青软实训最终选择落户高新区,正是看到高新区在全力打造青岛软件科技城,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宏观背景,势必会引进大量的ICT企业,如此一来,对高校技术人才需求也会大幅增加。 ”刘全自豪地说起自己创业想法,企业来到高新区,最先关注的必然是高新区技术人才储备量,而青软实训正是为这二者搭建了巨大的人才服务平台,它要为高校和企业培养真正需要的、既有知识功底又有实战技能的ICT人才,为高新区输送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目前,青软实训已与高新区内45家软件相关企业建立合作,输送了105名软件技术人才。
学生来到基地实训,最先考虑的就是教育质量,基地如何能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刘全表示,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他们聘请了专业的讲师团队、组建了专业的考核系统。青软实训的讲师都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是行业内资深工程师,他们对于企业会遇到什么类型的项目、如何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都具有丰富经验。为了对学生们实训表现进行综合全面考核,青软实训搭建了U+新工科教育平台,学生们上课、作业都在这上面进行,里面还包含了许多软件开发工具、具体项目等,学生们相当于面对着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可以充分施展身手。此外,系统考核成绩还可为来此招聘的企业提供参考,对学生们来说也是一个激励。
记者发现,基地大楼后面还有一幢建筑正在施工当中。据了解,这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而新建的教学楼,建成后基地总教学面积将达到4000多平方米,充分满足学生使用需求。基地之中还有篮球场、丰巢等,力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延伸/
全国设八大实训基地加强产业与人才联系
“要想成为产业高地,必须要先成为人才高地。 ”刘全坚定地说,在ICT产业领域,高新技术型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技术人才能力跟不上,势必影响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行业。 “目前,青软实训除了青岛总部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又设置了长三角基地、大连基地、内蒙基地、北京公司、京津冀基地、珠三角基地以及西部基地等共八大实训基地,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挖掘更多技术潜力人才,为企业输送优质的高校学生。 ”刘全说。
据悉,青软实训已在全国建立了一批产业学院,包括青岛科技大学青软国际软件学院、山东科技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南通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等。这些产业学院的建立,可以快速为新兴产业培养全产业链人才。刘全介绍,通过产业学院等模式的人才培养及聚集,可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及模式创新。 “日后的产业学院,一方面是企业的人才培训中心、营销基地和研发中心;同时,它也将成为合作高校的产业研究基地、学生实践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基地。产业学院将通过青软实训和高校共建二级学院的方式,直接参与学院从日常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的所有运行,从而培养产业真正需求的人才,这也将成为我们下一步与高校合作的核心点所在。未来5年内,还将有一百所产业学院相继建立,这将成为青软实训走向领先的另一大支撑。 ”刘全说道。
(来源:宣推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