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泥成像 功在泥外(一)
爱青岛 2019-01-07 10:02

  “我是刘世普,衷于泥塑,铸神像承载信仰,塑人生观尽百态。”

  刘世普平生有两大爱好:泥塑和二胡。两个爱好都很成功。做了一辈子泥塑,最终成为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喜欢拉二胡,便直接拉了一群老伙计组了一支小区乐队。

  刘世普和朋友练习音乐的地方,便在这间小小的刘世普泥塑工作室里。在这间不足五平方米的车库改装的工作室里,承载了刘世普一辈子的泥塑之路。

  刘世普起于乡间,自学成材,当年为了生计,以塑神像起家。作品架上是刘世普以前的荣耀,刘世普早已不知看过多少次。六十甲子、八仙、街头小贩……泥塑承载着信仰、记录着生活。每一件器物都蕴含着匠人对美好的向往。

  办公桌前,刘世普做泥塑做了五十年,每一份比例、每一条曲线,刘世普早已烂熟于胸。

  整整一下午的时间,刘世普都用于外出考察。庙宇里,拾阶而上;神像前,焚香祭拜。细细的揣摩,静静的反思。纤毫的变化、动人的细节,刘世普都记于心间,回味咀嚼。这是他为即将到来的泥塑制作做的准备。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视,这一刻显得弥足珍贵。刘世普在这里重归青年,回溯那份久违的满足。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代表性传人刘世普说:“这个庙是我十七岁那年,跟着我父亲到东海去打渔,到这个码头(以前叫文武港),我就上来看这个庙,这个妈祖神像就在这里坐着,端庄的坐着,很好、很漂亮、很魁梧。到1964年,我就开始打渔,进来以后一看神像没有了,都拆了、破坏了。我就在这个地方许下一个愿望,我说娘娘,如果我能有机会,我来给你把这个神像塑起来,我给你把这个金身修起来。”

  但是刘世普也没有想到,这一诺便是三十八年。直至2002年,技艺成熟的刘世普才重返庙宇,为其塑神像,成金身,践行当年的承诺。

  成,泥塑;困,亦泥塑。但刘世普并未打算囿于其中。在这座与自己羁绊38年的古庙里,年近80岁的刘世普回归初心,他将如何打破自己筑的城?请您继续收看由红岛网络电视台出品的微纪录片栏目《印象红岛》:塑泥成像功在泥外(二)。

  (来源:宣推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