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岛民俗丨"二月二"打围囤
爱青岛 2019-03-11 10:02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庆祝,以示敬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河套居民吴清琦说:“‘二月二’就是‘龙抬头’嘛,打囤子为的这一年吉祥,就说是这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这个事打下基础,在‘二月二’把囤子打下以后好盛粮食。”

  早上太阳出来前,东方蒙蒙亮,吴清琦一家都早早的起床了。按照习俗,要赶在天亮之前开始打囤。

  吴清琦说:“为什么要天蒙亮的时候打这个囤,就为这太阳一出龙抬头。那么再一个天一亮的时候,农民就要下田干活。”

  打囤,是“二月二”的传统习俗。早晨太阳未出,庄稼人早早起来用草木灰在各家的天井、场院里打囤子、画囤梯,预兆今年打的粮食仓满囤平。

  吴清琦说:“我父亲那会儿他就打囤子,那我就学呗、就看呗,以后他上年纪了,那我接过来我就打,一直到现在。那会儿地多,就是地多产粮多,图吉祥,好盛粮食,五谷丰登,这一年下来风调雨顺。”

  打囤之前,要先清扫院子,为打囤留出场地,一般是由家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打囤。要现从大锅灶内掏出一盆草木灰,用铁锨在自家院子仿照粮囤里撒个大圆圈,名曰“囤”或“仓”。为了让圈撒的圆一些,边转圈边撒灰,嘴里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然后在每个粮囤子的一侧画上梯子,代表粮囤又高又大,中间再画一个“叉”代表囤子装满了”。

  吴清琦说:“那个时候用大锅灶做饭,做饭草木灰就多,所以用草木灰来打这个囤。打起来以后,再打上这个梯子,不过这梯子象征这个囤子就是高了,就得踩着梯子上去那个存粮,或向外出粮。为什么里面打一个叉呢,就是象征着囤子满了,满了以后把顶封上,这就行了,风吹日晒也不要紧了。”

  打完囤后,还要在打好的囤子里撒上准备好的粮食,代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个又一个的粮囤,体现了庄稼人祈祷新一年谷粮满仓,大地丰收的美好愿望。

  河套居民孙梅花说:“‘二月二’打这个囤子,就是为了一季一季的收了,就开始往里囤。先是麦子,再就是玉米、豆子,再就是豇豆、地瓜丝。地瓜丝最晚了,到秋收。”

  吴清琦说:“这不是传统上的五谷,不过咱这个地方种的主粮就种这些,所以就放在这个里边。”

  “二月二”打灰囤,因为这个日子离春耕播种的季节很近,所以后人约定成俗在这天“填仓”。这种用草木灰打囤的风俗,寄托了庄稼人对安康、富足生活的美好期盼。

  吴清琦说:“为什么用草木灰打这个囤子呢,因为这个草木灰用大锅做饭烧的草木灰来再打囤子,这标志着就说人口兴旺。”

  过去使用盛粮食的囤,早已倒塌或拆除,过去丰衣足食的期盼,如今也已经成为了现实。“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虽然仍旧在庆祝,但也要慢慢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

  吴清琦说:“一个就是现在地少,地就将近有点种菜的地,它大面积粮食都没有了,也就没有这个大锅灶了。不烧火了用煤气,再就是粮食吧也不再是这里一墩那里一墩屯着,就买成品粮吃了。”

  河套居民孙梅花说:“再以后这不旧村改造都住楼了,也就没有这个风俗了,也不用打囤子了。‘二月二’也捞不着打囤子了。”

  河套居民吴元业说:“大锅灶取消以后也就不烧草了,也没有草木灰了,所以说这个习俗,打囤这个习俗慢慢就会消失了。但是这个虽然消失了,因为这个记忆,老是想着这个事,虽然有点恋恋不舍,但在大脑中永远会想着这个事,永远会想着这个风俗习惯。”

  (来源:宣推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