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青岛高新区把医疗医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组织“精兵强将”攻坚突破,着力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培育医药龙头企业,医疗医药产业前沿领域不断突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青岛高新区医疗医药企业频频崭露头角,从各种核酸试剂盒到不断升级的生物医疗技术,展示出了超强的凝聚力和行动力。在服务企业的同时,青岛高新区招商部医疗医药产业事业部也通过此次疫情发现了产业布局及发展的新问题,第一时间从根源出发,调整接下来的招商和服务计划。

疫情期间:忙碌在战“疫”第一线
“从年后就开始忙,一方面服务企业,一方面针对疫情中显现的一些问题在做调整。”孙瑜淼是青岛高新区招商部医疗医药产业事业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这段时间,她和同事们一直在为园区的医疗医药企业忙碌着。对接资源、服务接洽、防控疫情,每个人都在战“疫”第一线。“服务企业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之前或许被忽略的一些问题,所以收获很多。”孙瑜淼说,忙碌的工作并没有人因此懈怠,而是燃起了大家的斗志,对接下来的工作方向更加明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当得知汉唐生物要加急研发生产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时,医疗医药部紧急了解企业困难,第一时间帮助企业寻找氨基酸分子合成技术合作伙伴,满足其技术需求。“困难比我们想象的大,咱们园区没有相关企业,辗转想了很多的办法,最后是在南京的一家企业找到了企业需要的材料。”在事业部的协助下,目前汉唐生物研发生产的冠状病毒通用型核酸试剂盒已应用于武汉防疫前线的疫情检测,能够在1小时左右快速测定疑似患者的样本中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取经:从困难中找到新方向
“从困难中总结经验,是我们这次最大的收获。我们需要想,是不是也可以引进这样有需求的产业,对于产业链的健全程度来说,会不会有帮助。”孙瑜淼拿出了近期她在整理和分析的医疗医药产业的材料,她说,疫情是暂时的,但是发展是长久的,如何做好医疗医药产业的布局,至关重要。“因为现在青岛高新区的区域有限,所以我们更应该引进急需的企业,让产业链逐步健全,不一定说每个环节都有,但是需要企业间相辅相成,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养料和土壤。”孙瑜淼说,这个工作很繁琐,但是必须要做,这是支持青岛高新区医疗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必要步骤,更是企业在这里赖以生存的必须条件。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调整了医疗医药企业的细分领域,在现有的产业格局之下,发掘出潜能,也发现漏洞,缺哪补哪。”孙瑜淼介绍说,一直以来,医疗医药产业是青岛高新区重点育成的产业之一。目前建设有占地3700亩的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其中包含12万平方米的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占地约545亩集创新园、孵化园和产业园于一体的山东大学国际产业园,还有马上投入使用的立菲产业园等等。“这些都是青岛高新区医疗医药产业打下的良好的地基,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添砖加瓦。所以我们研究了一套针对青岛高新区企业的‘五位一体包’,包括政策包、平台包、载体包、专家包、潜力包等,真正打造青岛高新区独具特色的完善产业链协同创新政策和创业平台。困难是有的,但是希望也是很大的。”对于未来医疗医药企业的发展,医疗医药部每一个人都很有信心。

化危为机:顶格推进集聚发展
针对疫情期间出现的问题,青岛高新区招商部医疗医药产业事业部根据初步细分领域进行了分组,根据不同的领域和产业发展,大家进行细致的调研和规划。其中,创新药研发制造产业链分为生物药制造产业链、化学药制造产业链、动物保健品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产业链分为医院肾产业链、精准诊断产业链、介入植入产业链;康复医学产业链分为康复器具产业链、康复信息化产业链、康复机器人产业链。“康复大学项目开工在即,所以康复医学产业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这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有太多的可能,但同样,也没有前车可以借鉴,需要我们全力以赴。”青岛高新区招商部医疗医药产业事业部部长张春雨介绍说,新的医疗医药产业细分给他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机遇也是挑战。“做好资源整合,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打造让企业家舒服的营商环境,这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张春雨介绍说,接下来,青岛高新区将着力构建市场化专业招商服务体系,完善产业链协同创新政策和创业平台。在此基础上,做到精准招商,顶格推进青岛高新区医疗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冬去春来,化危为机,相信在青岛高新区管委和企业共同努力下,医疗医药产业定能迎来华丽绽放。
(消息来源:党群工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