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的 千万别去博物馆工作
爱青岛 2020-05-17 17:12

  千万别去博物馆工作,除非你真的喜欢。

  5.18世界博物馆日,让我们来看看工作在里面的人们每天都在经历什么。

  与参观者感受到的博大精深、丰富有趣不同,每一个大型博物馆的工作内容,被细化后全部进行了分工,当具体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日常内容时,它极有可能是循环往复和单调乏味的。

  表面上的支离破碎,是博物馆工作的常态。

  比如清扫和安保工作:为了保护文物,博物馆要保持恒温恒湿的环境,青岛市博物馆后勤部副主任徐海冰和同事们,要确保设备365天运转正常,且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

  周边区域的安保也被他们视为“分内之事”,前些日子距离博物馆20多米的建筑工地发生火灾,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从馆里拉出水管控制火势,“鼻孔都是黑的”。

  去工地救火,工作人员进行的文物整理与修复,就这样发生在同一个博物馆里的并行场景里。

  藏品的质量与数量,决定了一座博物馆的高度,而清点藏品,便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

  市博文物保管人员项顼,入职之初参加了大规模文物普查工作,一件文物至少有4个角度的照片,还有24项信息要填写,这一查就是4年多。

 

  每一次的触碰,都如履薄冰;每一次的点交,都唤醒历史。

  在一次次与文物的对视中,项顼爱上了每一个有生命的文物,她知道文物的前世,为它创造今生保存环境,还要预知它的未来。

  保管员亲自查看库房的温湿度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调整;若有需要养护或修复的文物,告知文物保护的同事,研制出合理的措施。

  在博物馆的所有工作中,修复或许是最为精细的一项内容。

  市博文物修复人员胡可佳修复一件书画文物的程序有20多道,她修过最难的一幅曾经揭裱过的山水立轴,只断裂位置背后帖折条加固就贴了100多条。

  修复可不是坐在灯下精雕细琢,而是一个力气活儿。

  打浆糊、裁纸、鬃刷,没点基本功一般人真的干不来。

  裱画的案台本身就有点高度,再加上书画又有一定的尺幅,比较大,不站着操作不了。所以,有时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除此之外,博物馆里最为重要,也是与观众直接产生交集的工作便是展览。

  市博展览部主任郑海燕负责市博展览的所有事情,这些事情包括写文案、做设计,再到签协议,甚至爬上梯子把展品陈列出来。

  在万事俱备的开幕式之前,还有最后一项略显纠结的内容——布展。

  有意思的是,即使是规划最为缜密的策展人或展览组织者,在这个阶段大都也还是会面临临时调整,因为未被悬挂在墙壁上的一幅画,没有人可以想象得出它与周围作品、对面作品及整个展厅的奇妙关系。

 
 

  “把这幅画拿到这边”,“把它再拿回来看一下”,“还是再放回去吧”......这就是布展期间真实的交流。

  进入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的数字化多元化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点上,博物馆散发出的魅力无可抵挡。

  而这首先是每一个工作人员自身的改变,职业内容的颠覆,和新岗位的诞生。

 
 

  青岛市博物馆相继完成了1500件文物的数字化,比如官微中的线上把玩文物和官网中的三维文物赏析。

  市博的文物保管人员项顼,不仅要完善藏品电子和纸质两份档案,还要配合数字化扫描人员,找最好的角度,给文物“摆拍”。

  遇到纹饰雕刻细微且精美的文物,要拍几百甚至上千张照片;有些质量重且摆放不稳固的大体量器物,保管员时刻把扶着,直到拍摄完毕。

  

  在青岛啤酒博物馆,接待处的讲解员早已练就了十八般武艺,个个都是复合型人才。

  讲解员蒿昊,专业是包装设计,曾留学法国,目前在馆内负责中文与法语的双语讲解。

  在青啤博物馆,所有的讲解员都是双语讲解,而且个个立志成为专家型讲解员。

  蒿昊每年要接受礼仪、品鉴、啤酒历史、服务理念等各种各样的培训。 

  青岛啤酒博物馆不仅有啤酒文化的展示,还有创新产品的研发,甚至专门开辟了新的岗位。

  电商处的工作人员孙成正,从实习的服务员,到现在负责博物馆的线上推广,从一个人在淘宝、天猫开店,到带领七八个人的团队开网上直播。

 
 

  在积淀着时光的博物馆里,这些隐藏在背后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享受着艺术的伟大与工作的“普通”,传递着历史又开创着历史。

  如果你不理解这份日常,听我的,千万别去博物馆工作。

  爱青岛/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 叶明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