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每天吃3-4个鸡蛋写入处方!超全吃蛋指南在此
健康有约 2020-06-02 15:27

  鸡蛋这款厨房里的常见食材又一次成为了焦点。

  近日,张文宏在视频讲座中谈论了新冠肺炎轻症病人的治疗,他提到:“我们上海医院治疗确诊病例主要处方之一就是每天吃3-4个鸡蛋,这是写入我们治疗的处方内的。没有鸡蛋,可以用肉、鱼来替代,保证充足的摄入、充足的饮水、充足的维生素C。“

  此前,张文宏就已经强调过早餐吃鸡蛋的必要性。可见鸡蛋在营养界中的地位。那么对于正常人来说,每天也吃3-4个鸡蛋补充蛋白质是否可行呢?

  一、饮食均衡者一天一个蛋够了

  鸡蛋是不是多吃几个更有营养呢?平均一天吃一个鸡蛋即可,如果天天过量吃蛋,确实容易造成消化、吸收系统的负担,反而不好。

  鸡蛋与人体营养的关系,其实是与肉、禽、鱼等归类考虑的,如果其他食物的蛋白质、脂肪等物质不够,偶尔一天吃2个鸡蛋,总量没超标,问题并不大,但仍建议尽量保证均衡的饮食结构,并不主张长期采用每日2个鸡蛋来代替其他肉类和大豆类食物。

  反而要提醒的是,我国多地有孕妇、哺乳期多吃鸡蛋“食补”的习俗,有的甚至一次吃下五六个蛋,这样并不科学。

  考虑这些女性的代谢特殊性,蛋白质的需要量有所增加,但还是平均地从肉、蛋、奶类中获得,而不是只选择吃鸡蛋这一唯一途径,仍然推荐一天一个蛋,最好不超过2个/天;否则大量进食蛋白质,消化不及,易肚腹闷胀、头晕目眩、四肢乏力,严重者甚至出现昏迷等症状,导致“蛋白质中毒综合征”。

  二、蛋黄扔了别吃?那可是维生素矿物质集中之物

  很多人吃蛋有一套动作:剥壳,扒开,抠掉蛋黄,只吃蛋白,尤其是小孩不爱蛋黄的粉腻感,老人担心蛋黄胆固醇高,最顺手就是扔蛋黄了。

  在营养专家看来,蛋之所以被视为好食材,关键在于它营养素丰富而热量低。

  一个鸡蛋的营养,以中等大小为例,能量为70-80千卡,蛋白质6-7克,脂肪4-5克,胆固醇约250毫克,此外,鸡蛋还有较全面的维生素及矿物质,且主要集中在蛋黄。

  尤其是小朋友,蛋黄里的胆固醇,是身体需要的物质,可帮助细胞膜、神经系统的发育;蛋黄中的卵磷脂消化后可释放出胆碱,进入血液中进而合成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主要物质,可提高脑功能,增强记忆力。

  可见扔蛋黄,等于扔营养素,不妥。

  三、老人要少吃鸡蛋?

  健康老人放心正常吃很多老人不敢吃鸡蛋,除了担心富蛋白质、脂肪不好消化外,还多因听闻蛋里胆固醇多,怕吃多了胆固醇会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

  专家指出,这一说法其实在医学与营养界的评价也不一致,但目前缺乏证明因为天天多吃一个半个蛋,导致冠心病发病、死亡相关风险增高的因果关系的直接证据。

  一个鸡蛋里胆固醇约250毫克,看起来量不小,已经接近人体300毫克/天的需要量,不过,机体对胆固醇的代谢能力也“聪明”,会根据摄入量的高低调整肠道的吸收率,况且蛋黄所含的丰富卵磷脂,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乳剂,使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得极细,顺利通过血管壁而被细胞充分利用,还能帮助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呢。健康的老年人大可正常吃鸡蛋。

  四、生鸡蛋更有营养?

  小心沙门氏菌感染有人爱吃溏心蛋,有人认为生鸡蛋不经烹煮营养素没流失,因此更营养。

  事实上,未熟透甚至生的鸡蛋,蛋白质没有效转化,消化吸收率远远低于熟鸡蛋;更严重的问题是,未煮透的鸡蛋,意味着它本身可能带有的沙门氏菌等不能有效杀灭,人体可感染发病。

  当然,主张吃全熟鸡蛋,但并不建议把鸡蛋煮得太久“太老”,因为这会令蛋白质结构变得紧密,不利于人体吸收,同时降低了维生素的利用率。此外,有说法称茶叶蛋没有营养,还可导致胃结石,其实茶叶、盐、香料等只能留在蛋的表面,也不改变营养成分,没有大问题,反而要小心别吃表面太咸的茶叶蛋,也要注意茶叶蛋不能煮太久或放太久,以免细菌繁殖。

  五、“吃蛋指南”

  水煮蛋是人体消化吸收最好的挑选鸡蛋:吃蛋要新鲜,表面光滑紧致者为佳,在灯光照射下可看到气室小,蛋黄不散,也不沾壳者为佳。

  不用纠结选白皮蛋还是红皮蛋、土鸡蛋还是养殖场收蛋,其实它们内含的营养价值基本相差不大。

  存放鸡蛋:最好放到冰箱的冷藏层,尤其是气温较高时,这样可减缓鸡蛋变质;存放前不要为了干净,水洗或湿布擦鸡蛋表面,这样会破坏蛋壳原有的保护膜,导致微生物从微孔进入蛋内。

  烹煮建议:鸡蛋是常见常用食材,烹调加工方式多样,大原则是爱吃哪样就哪样煮就行。不过,如果追求吃了好消化吸收,不浪费,还真的有研究者发表了烹调方式对消化吸收水平影响的文章,可供选择。

  据研究证实,连壳水煮蛋的营养流失最少,消化吸收最好;第二是水煮荷包蛋,随后才是鸡蛋羹、煎荷包蛋,炒鸡蛋的营养流失最多,消化吸收也最差。

  此外,尽管咸蛋多是鸭蛋制,但同属蛋类,专家提醒,因其钠盐量过高,最好每天只吃1/4个,最多不超过半个。

      来源:健康有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