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贵州:探寻隐秘古寨 漫游世外桃源
爱青岛 2020-10-29 16:00

一方水土哺育一方人

一座村寨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广博

走近这群眼神纯净的人

你会因为他们爱上这片净土

  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中,孕育着错落不一、风情迥异的村寨。每一座村落都像是一块“活化石”,传承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风蚀中凝成璀璨的文化琥珀。

  本期《行走中的风景》让我们跟随行摄达人董爱萍一起去大山深处,探寻一座座古寨的传奇故事。

 

  在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距离县城仅7公里的交通要道上有个苗寨叫岜沙,人们分住在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这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持枪民族,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地球上最神秘的21个原生态部落之一”。

  如有宾客来临,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就会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岜沙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内。这是属于“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独有的好客之道。

  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岜沙男人像古老的武士。头顶发髻,并用黑底白花布帕子包成一圈,这种独特的发型,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

  在男孩跨入15岁的春季,他们将会举行成人礼仪式,由鬼师用镰刀为之剃头,并包上帕子。成年后的男孩可以谈婚论嫁,也可以参与村寨的各种重大的事务活动。由此,用镰刀剃头也就成为了岜沙的习俗。

  岜沙人崇拜树木,信奉自然,崇尚“树神”,人生当中有三棵树。生命树、消灾树、常青树。岜沙人就葬在树林中,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会栽上一棵常青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岜沙寨树木葱笼,森林茂密,除了种植稻谷,从前的人们还以打猎为生,也就有了持枪的传统。枪支以前都是有专门的师傅来打,现在的大多数都是祖上几百年传下来的,每只枪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和持枪证上的编号一一对应。

  寨子里古树参天,岜沙人生活在树木掩映的深处远离世俗,过着最与世无争的朴素生活。

  从江县城到黄岗侗寨的这一段行程,沿途经过许多知名侗寨,例如高增、芭扒……而它们更远处的深山之中,藏着更神秘的侗寨——黄岗。

  黄岗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和从江两个县交界的地带,归属黎平县双江乡。寨子四周古松环抱,把村子包围在中间,其中藏着五座鼓楼,形成了巨大的鼓楼群。

  这里旅游业还未完全开发,仍保存着良好的原生态环境。炊烟袅袅,鼓楼宁静,牲口悠然。染布晒布的女人,收取谷物的老妇,静心写作业的孩子……宛若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一派宁静祥和。

  寨里老妇人头上的包头布,是黄岗侗寨特殊的符号。

  头巾很别致,用蛋浆布缝制而成,大多为绿色,酷似鱼嘴。黄岗人是特别喜欢鱼的,鱼寓意着吉祥和丰收。这种鱼嘴形状的包头布,传承着黄冈侗寨800多年来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妇女干农活、肩抗重物的时候,头巾系在头上不仅防晒保暖,还可保护头颈。神奇的是,结实的包头巾还可以用来背孩子。“在黄冈侗寨,妇女们像男人们一样干体力活,山路难走,他们就拄着棍,肩上挑着担子,一边赶着羊;秋收的时候与打着赤脚跟男人一起收割,也不怕凉;背着孩子染布,布都很重……”黄岗妇女的吃苦耐劳、勤劳肯干,让摄影者肃然起敬。

  “侗布”是黄岗侗寨人最喜爱的一种衣料,大多是手工自纺自染的。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保存困难,手工侗布现在已不多见,但在这里,仍保留着这项古老的技艺。

  用织布机手工制成的侗布,历经从浸染到晾晒的反复过程,再用木槌捶打半个多月,直至侗布被捶打得闪闪发亮,最后用牛皮熬胶浆染一遍,使布质硬挺不退色。表面越亮的侗布就越贵。

  侗布在老人们手里被做成一件一件的侗衣,一块轻柔的布料凝聚了侗族妇女千锤百炼的精华。

  溪畔有妇女三两结伴梳头捣衣;清澈的溪水流淌过家门前,有人端着盆出来淘米洗菜;蜿蜒纵深的小巷里,隐隐传出酒香,有人在舂米酿酒;路过大门敞开的人家,人们围坐在小院里织布编篓;牛羊群自村口悠然漫步;肩挑重物的男人伴着落日余晖归家;夜幕降临,鼓楼前的篝火升起,旷达的侗族大歌随之而起……

  依山傍水,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歌。贵州层峦叠嶂深处,一座座淳朴祥和的古村落,正以不败时代的姿态,悠悠诉说着传统文明的不朽传奇。

  旅行小贴士:

  1.贵州由于受季风影响,冷暖气流交汇频繁,不要忘记带好雨伞。
  2.贵州地区气候较为潮湿,而且植被较多,蚊虫和细菌容易滋生,应尽量避免饮用生水和吃不卫生的食物,并应随身携带一些驱蚊药水。
  3.请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和信仰,避免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

  感谢摄影师董爱萍提供照片并授权发布。

  爱青岛/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编辑:刘瑜

  【爱青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