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4大失误导致孩子成绩下滑!
中国教育报 2019-01-05 11:11

  学习兴趣下降是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滑的关键。老师提醒家长,务必要避免这4大失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不久前,小编和一个闺蜜聊天,闺蜜抱怨:她儿子期中考试没考好,自己批评了几句,想激发儿子的斗志,结果他最近学习反而越来越不用心了。眼看期末考试又快到了,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我问闺蜜:“你当时是怎么和你儿子说的?”

  闺蜜跟我大概复述了一遍,我一听,不禁头皮发麻,哭笑不得。

  摘录几句给你听听:

  “平时我给你好吃好穿,你就是拿这样的成绩回报我的?”

  “这么简单的题,别人能做对,你为啥做不对,你怎么就这么笨?”

  “考成这个样子,以后不许你看郑渊洁童话了!”

  “期末考试要是再考不好,明年的压岁钱一分也别想拿到!”

  我当时就跟闺蜜说了:“如果我是你儿子,听了你这些话,也想撂挑子不学了!”

  闺蜜很不理解,问我:“为什么?是我话说重了吗?我是想激励他加倍努力呀!”

  其实,我见过很多类似的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学习,使出了浑身解数,却用错了方法,结果起了反作用,自己却浑然不知,还怪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他们的主要问题,就是忽视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那些“学霸”之所以能长期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他们旺盛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

  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会主动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肯下苦功,学习成绩自然差不了。反之,如果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慎扼杀了,Ta很有可能会失去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成绩越来越不行,结果沦为大家眼中所谓的“差生”。

  我告诉闺蜜,她犯下的失误主要有4点,这也是很多家长经常遇到的:

  1

  把成绩与自己对孩子的爱挂钩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动下去主动学习一项知识,并且成功掌握,你会自然而然地为此而欣喜。

  孩子也一样,研究表明,从幼年时期起,他们就是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动下学习和了解外部世界的。

  不少家长的问题在于,他们不注重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却主观地向孩子提出各种成绩要求,甚至不断强调自己对孩子的付出和牺牲,要求孩子拿成绩作为回报。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外部压力下,孩子渐渐把学习当成了给父母“打工”,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学习,成绩自然无法保证。

  很多孩子上了大学以后,脱离了家长的要求,就荒废了学业,这就是被动学习造成的恶果。

  聪明家长善于向孩子提出问题,引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主动探究,使孩子热爱学习的天性得到激发。这样的孩子,上大学以后依然是“学霸”!

  2

  把成绩与孩子的智力划等号

  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它不仅与智力发展的程度有关,更与教学效果、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单次考试的成绩,更是离不开偶然因素的影响。

  如果家长对孩子某次考试的成绩不满意,大可与孩子共同分析,总结复盘,找出学习过程中做的不好的地方,孩子知道了问题在哪,付出努力改善,下次考试自然会有进步。

  千万不要不由分说地指责孩子笨,把学习成绩不好与孩子的智力划等号。孩子的分辨能力差,家长的说法会让孩子误认为自己的成绩不好就是因为笨,再努力也没用,丧失了学习兴趣和提高成绩的信心。

  3

  把学习与孩子的兴趣爱好对立起来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个人兴趣爱好,这些兴趣爱好未必与学业直接相关。

  但有的家长崇尚“唯成绩论”,认为凡是和考试成绩无关的事情都是“不务正业”“玩物丧志”,干预孩子兴趣的发展,甚至把孩子的爱好和学习成绩对立了起来,认为学习成绩下降就是因为把时间花在了兴趣上。

  这种对立,不仅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而且让学习这件事情在孩子心中变得“可恨”,也就不会再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了。

  孩子主动去学习,与孩子被家长逼迫着去学习,完全是两码事。这不仅会造成学习成绩的差异,更会对孩子一生的学习能力和意愿造成极大影响。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帮助孩子平衡爱好与学习的关系,全面成长,这将使孩子受益一生。

  4

  把物质奖惩作为激励孩子学习的主要手段

  孩子有通过学习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内在动力,但很多家长长期把成绩和对孩子的物质奖惩挂钩,导致孩子的学习动机发生了转移。

  在孩子为了求知而主动学习的情况下,优异的学习成绩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奖赏,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孩子自己就会感到沮丧。

  而家长的奖罚,表面上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其实却强化了对孩子的心理暗示:你不是为自己学习,你是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而学习。

  渐渐的,孩子的学习动机越来越依赖于父母的管理,而随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独立自主意识的提高,这种管理的效果只会越来越差,导致成绩下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