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陪伴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
爱青岛 2019-02-02 14:22

  寒假来临,学生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休闲时光,家长们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去陪伴孩子。但是,良好有效的陪伴并不只是单纯待在孩子身边这么简单,究竟如何陪伴,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让寒假既有意义又充满温馨与欢乐,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质量陪伴的方法吧!

  01

  家庭教育的第一原则是尊重孩子

  家庭教育的第一原则就是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

  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所谓尊重孩子,不是说不打骂就是尊重,而是在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发生冲突时,家长能认真地体悟、理解孩子的感觉及需求,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家长都要尽可能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

  要尊重孩子的道理每个家长都知道,但真正做起来很难。

  我曾经在网上出过这样一道测试题:某个周末,在两个不同的家庭里,两个孩子分别在电脑前玩游戏。到中午时分,妈妈叫孩子一起吃饭,可孩子们仍然沉浸在游戏中。

  一位妈妈看孩子兴致正浓,就盛了一碗饭,再夹了些菜,放在电脑旁,然后自己去吃饭了。另一位妈妈,大声喊了孩子好几遍,看孩子毫无反应,就生气地自己去吃饭了,剩下孩子一个人饿着肚子。对于这道测试题,有大约六七成的妈妈都选择了第二位妈妈的做法。

  而在我看来,尊重孩子正是体现在这样的细节中。如果连孩子周末玩一会儿游戏都不能给予一定的自主权,那么何谈尊重孩子呢?我觉得那些总认为孩子不听话的家长,往往是不尊重孩子、不关注孩子的自主选择,只在乎自己感受。

  这些家长对孩子限制太多,是真正“不听话”的家长。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正是体现在对细节的处理水平上。

  02

  多陪孩子不一定是“好妈妈”

  对于陪孩子这个问题,我认为第一不要太具象了,不要认为坐在孩子身边就叫陪。只要孩子天天能见到家长,和父母关系良好,就认为这是好的陪伴,这是误读。

  因为质量重于数量,和孩子相处时间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越长越好。陪孩子要放在“用心”上,而不是在“用力”上。有的家长把“陪”理解成处处看管着孩子,包括写作业也要坐在边上。其实,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

  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于妈妈,内心却并不想听妈妈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不管”绝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不闻不问,而是一种技巧,以不管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比如,从我女儿上小学之后,我就有意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所以我不陪孩子写作业,也不检查她的作业,甚至看着她忘了写作业也不去提醒。这表面上是不作为,实际上则培养了孩子的自觉意识,让她对自己的作业负责。

  我认识一个男孩,大三了,门门功课不及格,到最后索性连考场都不进,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打电脑游戏。他妈妈从外地来看他,跟我诉苦。

  我一问,这位妈妈也是位教师,以前对儿子的学习实行严防死守,儿子功课还不错,考上了大学。但一离开妈妈的视线,他立刻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这个孩子就是典型的被家长管得太多,没有自主意识了。

  03

  不要期待培养“完美孩子”

  我还见过一位当医生的妈妈,有个健康可爱的儿子。有一天,她儿子在学校里时,不小心把脸划了一下,并不严重,有可能会落一个浅浅的小疤。这位妈妈简直快要崩溃了,她觉得这是个天大的事。她的这种心理其实才是个问题。

  还有一位妈妈因为儿子考了95分,没有达到她理想中的100分,就对孩子横加责备,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允许孩子不会做题,但不能容许孩子马虎,他明明是会做的呀。”这位家长没有意识到她是多么苛刻啊。

  这些妈妈的问题都在于过分关注孩子,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完美孩子”,不容许孩子有缺点和错误。

  我对女儿的期望有两个,一个是她能自食其力,另一个就是她能有幸福感。我相信很多家长跟我的想法都差不多,比起苛求孩子成名成家,更希望他们一生幸福。

  但也有一些家长的做法,往往是跟他们的观点分离的,他们往往由于太多地考虑孩子未来的“销路”,而没有考虑孩子的幸福感。如果我们不考虑孩子当下的心情,不给孩子玩耍的时间,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快乐,即使考上大学,最终的收获也不过是个机器人般的“机械孩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