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招生,哪些省份是他们的生源“重仓区”?
爱青岛 2019-05-30 19:22

  曾经考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今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教育的门槛逐渐平易近人,如何能上一所好的大学成为当代考生和家长思考的问题。

  当下“双一流”高校成为中国高校的实力担当,“双一流”的文凭就好像找工作时的金字招牌,也相当于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风向标。尤其是一流大学,能够被录取,就能成为周围人羡慕的“人生赢家”。

  但是,考取一流大学之路注定是艰难的。除了本已高企的分数线,各地不同的招考政策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局部的竞争。

  当前,国内高校在高考录取时,采取分省定额的录取方式,即各高校根据国家政策、社会需求、考生人数等一定准则,以省为单位分配招生指标。那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省分到的名额和本省实际考生人数的情况是否成正比呢?各高校在分配名额时,是否会某个自己钟爱的生源地有所倾斜呢?尤其是众人关注焦点的42所一流大学,他们在分配名额时又有哪些倾向呢?

  本文就根据2017年42所一流高校的招生人数(因2018年部分高校数据尚未完全公布,故目前仍只能沿用2017年的数据),来对比高校的分省录取倾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省的招生政策和批次设定都不尽相同,为确保口径统一,只对比在各省本科普通一批次(上海还纳入零志愿和综合评价)的情况,不包括提前批、艺体批、自主招生、各种专项计划及其他特殊情况。因此本文的对比结果并不代表各高校实际学生生源的总体分布,仅提供一个看待问题的视角。

  “一流大学”在各省录取人数占比分布

  首先来看看,42所一流大学,在各省招生的人数,占当年本校招生总人数的比例。

  可能有人疑惑,一流大学并不等同于“中国最好的42所大学”。因此为进一步呈现院校招生的差异,我们另外单独统计了2019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前20的高校,以及当下较为得到公认的中国顶尖名校的代表——“清北华五”,这两组学校在各省招生情况。

  作为对比的数据,则是2017年各省的考生报名人数,占当年高考总人数的比例。理论上来说,如果各高校在各省的招生,都是严格按照当年各省考生人数分配的话,那不管是什么层次的高校,其在各省招生人数比例应该都是和当地考生人数占比一致的。

  实际结果如何呢?

  图上红色区域代表着当年各省考生报名人数的占比,如前文所述,若高校的投放名额是按人数来的话,那图上另几条线的走势,应是与考生人数线一致的。

  事实却是,不同层次的高校,不但和人数线几乎没有同步,还各自显示出了不同的趋势。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如果高校线在人数线之上,意味着这个省份的招生比例高于人数比例,用通俗的大白话说就是“好考”;反之如果在人数线以下,则是“难考”。例如上海、北京、浙江等省份,三条线都在人数线以上,想考一流大学、TOP20、清北华五,就要比云南、广西、贵州等三条线都低的省份,要容易一些。

  不难发现,随着对比高校组的层次逐渐提升(一流大学—TOP20—清北华五),其难度的差异程度差距也越发拉大。

  对于一流大学而言(绿线),总体上其趋势是三条线中和人数线最接近的。毕竟一流大学有42所,覆盖面比较广,因此单个学校的倾向,加在一起后就会被稀释,最终的结果就会向人数分布靠拢。但还是可以看到,相对来说考生人数较少的区域会容易一些,不过并不显著。

  再看TOP20高校(青线),应该说这20所高校都是毋庸置疑的“好学校”,每年高考招生录取时,这些高校的分数线都不低。到这个层面的高校,某些省份的巨大优势已经慢慢浮现出来了。除了大家早就见怪不怪的北上浙,还有天津、湖北、广东。尤其是广东,在之前软科分析“高考整体录取率”和“清北华五录取率”的文章中,都是属于“Hard模式”的省份。不过仔细一想,这三个省份都拥有2个TOP20高校(南开/天大、华科/武大、中山/华南理工),尤其是中山和华南理工,在广东省当地招生的人数较多,从而拉高了比例。

  最后看清北华五(紫线),相信结果大家都不难猜到,这些学校所在的省份,招生名额都投放较多。唯一例外的是中科大,其所在的安徽似乎并没有享受到地区红利。个中原因,一方面因安徽考生人数本身较多,稍许的倾斜只是“杯水车薪”。此外江浙沪惯来相互合作紧密,特别是上海和浙江作为高考改革桥头堡,有过不少探索性的尝试,2018年浙大更是成为首个在上海“综合评价批”招生的外地高校。安徽相对来说和另三省互动少一些。

  我们再统计各省三类一流高校名额分配比例与高考人数占比的比值,对各省的差异有个量化的认识。

  各校生源的省份“重仓区”

  既然高校的招生计划并非按人数分配,那各校都分别偏爱哪些省份呢?

  进一步统计“一流大学”生源省份前3的省份,结果如下:

  从表上可以看出,一流大学中,除了中国农大、中央民族和人大(苏州),其他高校的第一大生源地都是本省。高校对所在地的生源有所偏爱,这本也无可厚非。如果对比前三大生源地的整体情况,河南是13所学校的第二大生源地,9所学校的第三大生源地。此外河北、山东也是较多高校的主要生源地。个中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往往因高考竞争激烈,优质生源的水平突出而获得高校青睐,同时这也是符合当地巨大的考生人数现状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对比的仅是普通一批次的招生,对于某些在提前批投放较多名额的高校来说,可能结果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如华师大和北师大会在提前批招收师范类专业;一些文科较为见长的高校通常会在提前批招收小语种专业。有些高校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在不同省份投放的批次也有所不同,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在江苏、广东、江西等省份,提前批招生的人数比普通批还多。由于各省提前批的投档规则千差万别,无法纳入本文的分析范围之内。

  此外,本文统计的仅是“招生数/考生数”的比例,但由于不同大学在不同地区的分数线高低不一,且也有其他大学的分数线高于某所一流大学,因此不可将计算结果简单等同于高考时的择校定位,请考生注意分辨。

  应该注意到,在有关部门的介入下,很多高校已经开始严格控制属地招生的比例,形成了相对公平的高考录取规则。按照有关规定,各高校均有面向贫困地区的“农村专项”计划,一些偏远地区的招生人数应比实际要多一些。

  高校招生,自然是想尽可能获得更为优质的生源。尤其是顶尖大学,生源质量的表征是分数线,是不少普通社会民众对于一所高校“好坏”的最直观印象。事关高校社会声誉,不难理解高校投放招生计划时采取适当的策略以确保分数线够“好看”。

  而对于考生而言,报考地区已经注定,哀叹或抱怨对于录取并无济于事。更积极的态度应是细心研究目标高校的投放策略,选择最适合自己且性价比最高的择校方案,以不辜负12年的寒窗。

  参考来源:

  [1]各校本科招生网,及阳光高考网。

  [2] 2017年各省高考报名人数.

  http://gaokao.eol.cn/gkb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