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高考填报志愿“捡漏”,需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录取改革
腾讯教育 2019-07-28 11:25

  高考报志愿也能“捡漏”?当然!一些往年录取分数线较高的学校或专业大幅降低最低提档线,这时,胆大执着的考生说不定能有意外收获。记者通过梳理发现,2019年报考财经类大学的考生相对比较幸运。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全国知名财经类高校在河南、山西等省份的提档线较去年均出现大幅下降,最大降幅超过了100分。

  也有人据此称,财经院校、专业报考降温了。其实,以一年的投档分就判断财经类院校专业“降温”,是不靠谱的。而高考报考志愿“捡漏”也是小概率事件,这是由当前高考录取方式决定的。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投档与录取,因信息不对称,因此具有不确定风险和一定的博弈色彩。要根本治理这一问题,需要推进录取制度改革,建立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机制。

  我国大部分省市的高考志愿填报,从2008年起,开始逐渐推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平行志愿相对于之前的等第志愿(也称顺序志愿)来说,大大降低了“高分落榜”的风险,也减少了高校录取的“大小年”的情况——所谓“大年”是指报考的高分学生多,学校的投档、录取分高,所谓“小年”,则是报考人数减少,导致学校投档、录取分数降低。学校的投档分是由该校在当地的招生计划数和填报志愿的考生成绩情况决定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并不知道今年有多少学生填报,成绩分布如何,高校的投档录取分数要在投档、录取后才知道。

  由于学生的走向不确定,在实行平行志愿后,还会有少数高校的录取分数(名次)会有较大幅度变化。大致原因有三,一是某校往年录取分数高,虽然平行志愿允许志愿按“冲稳守保”原则填报,但学生不敢冒险冲,导致报考人数减少,影响投档分。二是报考某校的学生分布分散,比如,该校招20名学生,投档进校的20名学生中,19名都分数很高,而第20名一下相差几十分,但学校的投档分是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这一分数并不能反映学校招生的整体生源的情况,这也就是所谓的“捡漏”。三是学校有关人员在招生宣传时,可能把学校的招生形势想得太乐观,“预测”的录取名次(预测录取名次本来也不靠谱)较高,让一些学生本来想报考的不敢报考。

  因此,基于一年的投档、录取分数来判断某校、某类专业的受欢迎程度,是不不了解当前高考录取规则的。这主要因学生填报志愿时,信息不对称。一个事实是,说不定下一年,该校的录取分数又会大幅飙升。以前,我国就曾出现医学类专业“爆冷”的问题,而第二年,医学类专业分数线又普涨。另外,由于报考时信息不对称,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能被哪所大学哪一专业录取,因此,填报志愿时考虑更多的是能被某所大学录取,而到大学后,才发现对大学、专业不满意。

  因此,更需要关注当前的高考志愿填报与投档方式。目前,我国只有内蒙古地区实行实时公布动态排名的志愿填报方式,在志愿填报期间,每过一段时间会公布报考某校的考生情况(人数和成绩分布),以便让考生根据其他考生报考情况修改自己的志愿。这减少了博弈,但这种方式只适合顺序志愿的第一志愿填报,即按志愿优先投档,在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中并不适合。

  我国可以对平行志愿填报方式进行进一步优化。具体来说,可以由目前的“分数优先、遵循志愿”投档,以及在每一轮投档过程中,只有“一次成功投档机会”,改为“一档多投”,即考生的档案可以投档到多所学校,由学校进行录取。而且,还可由大学在高考成绩公布后,自主提出高考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多所学校,大学独立对学生结合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录取,一名学生可同时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再选择、确认大学。这样,就建立起双向选择机制,每个学生在选择大学时,会更重视学校、专业的办学质量和特色,而不像现在,会主要关注能不能一所大学录取。

  对于大学来说,也会把精力用在提高办学质量上,以办学质量来吸引学生。当前,我国大学在学生填报期间,更多在录取手段上做文章,比如承诺给录取学生高额奖学金,进校转专业等,就是为了避免高分学生不填报本校,导致投档分下滑,影响学校“江湖地位”,而这类招生行为,由于学校并不知道学校最终的录取分数线会是多少,也存在扰乱招生秩序,侵犯学生权利的问题,而被教育部明确为不得进行的违规行为。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提高学生对大学、专业的满意度,让大学能招到适合本校的学生,需要改革高校的录取方式了,应该给学生更充分的选择权,让学生和学校进行双向选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