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学弱”逆袭“学霸”,可能就差一点……
爱青岛 2019-10-13 10:04
 

学生学习的四个区

看图说话:

  解读:横坐标是学习时间,纵坐标是学习成绩。

左上区是“学神”区。用时少,成绩好,属于天纵英才的稀有动物,可遇不可求,不属本文讨论范畴。

左下区是“学渣”区。用时少,成绩烂,属于自我放弃的佛系学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暂不列入讨论。

右上区是“学霸”区。用时比较多,成绩也不错,属于勤奋努力型选手,但提升空间有限,属本文讨论的参照对象。

右下区是“学弱”区。已很努力学习了,经常熬夜、补课、刷题,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学霸”还多,但成绩却始终徘徊不前,甚至是“稳中有降”。此类学生占据班级人数的大头,这是文本讨论的重点。

注:以上四区为粗线条归类,仅为方便讨论,真实场景中学生的学习类型要更为复杂。

学生分化成学神、学霸、学渣、学弱,成因相当复杂。但核心原因就是三个:智商、方法、勤奋。三者的组合关系如下

学习成绩=(智商+方法)*勤奋。

智商和方法决定了单位时间的学习效果,即学习效率;勤奋则保证了学习时长。

学习成绩等于学习效率乘以学习时长。

单纯延长学习时间,不是提升学习成绩的根本出路。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每人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一年只有365天,睡觉、吃饭、娱乐又是刚需,普通人最大有效学习时间也就是10个小时左右。延长学习时间到十几个小时,学习的边际收益持续下降,学习的边际成本增长(身体疲倦),学习效果可能不降反升。悲哀的是,许多教师和家长都无视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还在拼命督促已身心俱疲的学生持续打疲劳战。

既然学习时间无法延长,唯一能改善的就是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效果)四类

承接前文。

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学习效率。

下图,学习效率分类示意:

绿色曲线,对应的是“学神”的“高效学习”。高起点,快速增长。省心省力。

       蓝色曲线,对应的是“学霸”的“有效学习”,中起点,稳定增长。效果也还不错。

       红色曲线,对应的是“学弱”的“低效学习”,中低起点,增长缓慢乏力,还有间歇性的成绩下降。效果不如人意。

       紫色曲线,对应的是“学渣”的“无效学习”或“负效学习”,起点低,成绩无增长甚至负增长,在学校呆的时间越长,学习能力越低。

       启示:如果不能建立学习动力系统、提升学习效率,学校可能成为“反学习”“伪学习”的场所,学校可能会批量生产不会学习、厌恶学习的“习得性学习无能症”患者。

      

什么是有效(高效)学习?

还是看图说话:

    上图已路人皆知。

舒适区,是知识技能已完全熟练的区域。

在此区域,学生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有掌控感,因此感觉“舒适”。对应考试题目,是指正答率在90%-100%的题目。此类考点,不应是学习的主要区域。

现象:一部分考生学习效果欠佳,一个重要原因是习惯于呆在“舒适区”。学习只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突破。

       恐慌区,现有技能完全不能解决的区域。

  此类试题,考生完全“看不懂”、“没思路”,甚至听别人讲也难以理解。此类试题,考生应果断、暂时放弃解答,但可以瞎蒙一个答案(万一蒙对了呢?)。

       现象:一部分中等考生痴迷于钻研难题(恐慌区),结果难题在考试时根本没时间写,中档题(学习区)的分也没拿到,低挡题(舒适区)也频频失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说的就是此类考生。

       学习区,介于上述两个区域之间的考点。

  此类考点,考生在平时能看懂,也基本能解答,但用时较多,偶尔还需要借助参考资料和其他同学帮助,在考试时要么拿不全分,要么时间太紧没机会写。即:基本会,但还不够熟、不够准、不够快的题目。这部分内容,才是考生真正该投入精力提升的区域,即“学习区”。

       学习也需要“舍得”,有“舍”才能有“得”。

“有效学习”的策略很简单:

第一步: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暂时不进入“恐慌区”;

第二步:将“学习区”变成“舒适区”,将原来的“恐慌区”变成“学习区”;

第三步:重复第一步。

即:果断跳出舒适区,勇敢进入学习区,保持逼近恐慌区;不断扩大舒适区,持续扩大学习区;不断减少恐慌区。

总结:找准自己的“学习区”,是从无效、低效学习走向有效、高效学习的关键。

优化纠错本,发现自己的“学习区”

学习就是把不会的变成会的。

      学习就是把会的变成熟练的。

      学习就是重点掌握那些“似会非会”、“半熟不熟”的。

完全不会的是“恐慌区”,先搁置起来;

完全熟练的是“舒适区”,果断跳出去;

似会非会的是“学习区”,精准发现它。

      问题来了,如何准确确定自己的“学习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就有了,那就是建立“纠错本”。

      纠错本是个好东西。

      纠错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自己的“学习区”。

很多同学都有“纠错本”,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建立“纠错本”,很多学校还要求定期批改“纠错本”,但效果并不理想。

       问题可能出在“纠错本”打开方式上。

 

现象A:大多同学的错题按时间排列

如:第一次周练错题、第二次周练错题、期中考试错题、模拟考试错题……。

问题:缺乏对错题的二次分类和二次加工。对自己的“病灶”位置不清晰。

优化A:重组错题编码方式

不按时间和考试整理,而是按考点、能力、题号分类整理错题。如,数学按照集合、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立体几何……等分类整理错题,或者按考试题号进行编码分类,积累几个月后就会发现自己哪一块错题最少(舒适区),哪一块错题最多(恐慌区),哪一块错题居中(学习区),哪一块一直反复出现错题(说明该区域知识很弱)、哪一块的错题在稳定减少……。

目的:界定舒适区、恐慌区、学习区。

 

现象B:大多同学对“错题”定位偏差

很多同学认为“错题”是指不会的题、没有写出来的题。实际上,“错题”是指可以写出来却没能写出来、还不够熟练导致失分的题、有解答思路但步骤和演算有瑕疵导致失分的题。也就是介于“会”和“不会”之间的题目。那些完全没思路、完全看不懂、一点也不会的题、压根没机会写的题,不叫“错题”,叫“难题。”

恶果:把纠错的重点放在了完全不会的“恐慌区”,认为只有掌握了难题,才算是真正提升了能力。可下次考试时,这部分恐慌区的难题还是根本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去做,自然又成为了新的“错题”。

问题:“错题本”越来越厚,“错误”也越来越多。而那些本该提升的中档题还是一如既往的薄弱。

优化B:从纠缠难题到纠正错题。

纠错的重点不是“恐慌区”的“难题”,而是学习区的“错题”。对于“难题”可以暂时搁置,重点是纠正“似是而非”、“半会不会”、“能听懂,自己演算吃力”的题目。

目的:落实自己的学习区,寻找有效学习的真实增长点。在下次备考复习中,重点复习的不该是错题最多的考点(恐慌区),而应是错误居中的考点(学习区)。

 

现象C:大多同学的错题信息不全面。

如只记录了错题时间、错题题干、正确解题步骤。

问题:缺乏对错题的深度分析。

       优化C:从记录错误到分析错误。

错题本不应只是“错误记录本”,而应该是“分析本”“纠错本”“反思本”。一道错题的信息应尽可能全面、深入,如:出错时间、题目条件、题目对应的考点与能力、自己的错误解题过程实录、正确答案的解题步骤、错误的原因与反思……。

目的:从思维角度分析自己的学习区边界。

 

现象D:大多同学的错题处理方式有误

如:重视积累错题,不重视消灭错题;重视看错题,不重视重做错题。

问题:错题一错再错。

优化D:从积累错题到消灭错题。

其一,错题要反复重做。考后马上重做,一周后再重做,下次考试前再重做。

其二,把错题当成新题做。复习错题时,不能对着错题本看答案,应该当成一道纯新题在白纸上掐着时间按考试要求重做。

其三,如果某类错题能非常顺利的独立解答,就可以从错题本上删除(“学习区”变成了“舒适区”)。错题本的理想状态是从薄到厚,从厚到薄;错题的理想状态是从少到多,从多到少。纠错的目的不是积累错题,而是消灭错题,其重点是“纠”

对了,为了激励自己,可以给“错题本”改个名,叫“积累本”或者“进步本”。“进步本”的意思是积累近期掌握了哪些考点,即知道自己的“进步”消灭“错误”=获得“进步”。

总结:按考点重组纠错格式、从纠缠难题到纠正错题、从记录错误到分析错误、从积累错题到消灭错题。总体不增加纠错的时间成本,而是注重调整纠错的方法,提升纠错的针对性和质量。

迁移举例:扩展有效学习

       通过重建“纠错本”,实现了“有效纠错”后,可以将“有效学习”的概念迁移到更多的学习环节。

       迁移一、“有效刷题”。

       毋庸讳言,“刷题”是当今教育模式的基本策略之一。

       根据“有效学习”理论,“刷题”要刷哪些题?从整套题的“套刷”调整为有针对性的“专项刷”“归类刷”;从一味刷难题调整为重点刷半会不会的题;从刷完题对答案调整为先看答案再二次重刷;从无时间限定的“慢刷”调整为限定时间的“模拟刷”(按考试时间限定)……。

       迁移二、“有效预习”

       “预习”的重要性常被学生严重低估。预习并不是“自己先看看书”。

其一、预习是自主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发现自己的“学习区”;其二、完整的预习应该包括“预先练习”,即预习过知识点后,要把对应的例题、习题也提前解答一下,这对发现自己似懂非懂的疑点十分重要。其三、预习使听课更有针对性、个性化,在当下大班教学灌输为主的课堂模式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其四、用简单清晰的结论总结自己的预习成果,并完整写出自己的困惑,以备在听课时解决,或者在课下请教老师。

       迁移三、“有效补课”。

       补课已经愈演愈烈,成为全民皆兵的军备竞赛。

       但,实事求是的说,大多参与补课的考生,其成绩并未有立竿见影的提高,而且越是到高年级,补课的效果越是衰减。甚至出现“越差越补、越补越差”的恶性循环。

       所谓“有效补课”,应有以下几个前提:其一、考生本人有强烈的补课意愿,这是“补课有效”的基本前提。其二、带着问题去补课,而不只是带着钞票去补课,这是“有效补课”的关键。其三、同步补课。补课的内容应与学校的授课同步。

      迁移四、“有效学习时间”。

      学习时间是不是越长越有效?学习时间、娱乐时间、锻炼时间如何安排?不同时段都安排什么学习内容?学校时间和周末时间如何安排?最好的学习时间是考试前还是考试后?……

      这些问题也许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但却有统一的思路:“有效学习”=“学习”+“学习反馈”。能建立自主反馈的学习机制,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

学习颜回好榜样

孔子有三千弟子,贤者七十二人,颜回排名第一。孔子最喜爱的也是颜回。

其一、好学。

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

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今也则亡。”

“不迁怒”,是说颜回情绪稳定,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反求诸己”。

“不贰过”,是说颜回善于纠错,同样错误不犯二遍。“闻过则改”。

可以说至高的境界了。

显然,肯定颜回同学建立了自己的“纠错本”,实现了“有效纠错”。

其二、乐学。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生活艰苦的情况下,颜回同学“不改其乐”,“不辍其学”,说明颜同学对学习是真爱。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其三、践行。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颜回同学能持续三个月将“仁”落实在一言一行中。“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一个“做到”,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正如阳明心学的精髓:“知行合一”。

 

头条君提醒:不管家中有高考生、中考生,部分家长的焦虑新爆棚,希望家长放平心态,陪伴、引导孩子度过重要时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