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保护你,被欺凌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向欺凌说:NO!
学生安全教育平台 2019-11-23 10:57

  近日,佛山市实验学校八年级的杨同学,在宿舍喝了一大口酸奶后感到头晕反胃,次日下午被送往佛山市中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急性中毒。

  回校后才知道是同宿舍的室友冯同学将洗衣液加到了其酸奶当中。校方表示两人在当天两度因口角而产生矛盾,冯同学因泄愤而将洗衣液加入到饮料当中。

  河南的一位妈妈,最近发现自己7岁女儿的眼睛里时不时会冒出一些小纸片。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多的时候达47张小纸片,少的就是1张。

  她连忙问女儿到底怎么回事,女儿哭着向她说出了原因:

  这些纸片,是她被一群男同学按住往眼睛里强塞进去的!

  可怜的7岁小女孩,现在眼睛已经发炎,视力产生了严重的衰退,眼角和太阳穴出现不适症状。

  更糟糕的是,她现在特别怕看到陌生人,心理阴影不可估量。

  这让安全君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电影:《少年的你》。

  这是一个关于欺凌、陪伴、理解、相互救赎的故事,陈念是幸运的,还有小北默默保护她。

  很多网友说,自己被欺凌的那黑暗的时光,只有自己。没有对视中的对视,没有分坐两辆警车的隔空对话,只有形单影只的自己“在很热的阳光中,浑身发抖”。

  在现实生活中,被欺凌的孩子,还有不少。

  被逼喝不明液体

  被跪下扇耳光

  被狂踹

  这些都是真真实实发生的被欺凌者的日常。

  而造成的伤害,在他们的人生中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抹去。当遇到这样的校园欺凌时,不能一味的逃避,要学会反抗和保护自己。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做客《开讲啦》时,有人问她:如果孩子被打,您会支持他打回去吗?李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肯定会啊!”

  她孙女被一个小男孩抱起来扔下,磕到凳子上,头都肿了。她就对孙女说:“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就揪他的耳朵,两边拽,一拽他就疼了,就会把你放下了。”

  在校园霸凌中,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有其自身的问题。施暴者善于伪装,受害者容易沉默。为什么?这就和家庭教育有关了。

  家庭教育是孩子开启人生之路的基础和起点,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提早塑造好性格情绪,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从容面对突发事件,这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保护。

  孩子被欺凌后,父母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正在遭受“校园欺凌”,作为父母,除了担心以外,必须自己先冷静下来,然后做以下几件事:

  1.要留心观察自己的孩子。

  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应该多留心观察自己的孩子,一旦发现不对的情况,务必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有的孩子会说:“活着没意思”“不如死了的好”、“不想活了”等等类似的话,千万不要当孩子是说着玩的,一定要及时进行干预和疏导,如有必要,可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2.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许多孩子被“校园欺凌”以后,不太愿意对父母说出真相,他们觉得这是不太光彩的事情,误认为自己之所以被“欺凌”,责任全在自己。作为父母,此时千万不要责备孩子没有用,让自己担心,以免雪上加霜。

  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应该给予自己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比如在孩子想不通时、难受时,首先要接纳孩子的受伤情绪,同时,父母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孩子缓解受伤的情绪,且要给孩子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起码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包容与接纳。

  3.教孩子自我保护措施。

  做好自我保护措施。比如,可以带孩子学几套自我防身术,以备急用;可以购买或自制一些自卫用品,如防狼喷雾、辣椒水、风油精等等,以方便孩子在被欺凌时及时脱身。

  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这里的专业机构,主要是包括心理机构、学校、警察局等专业机构。把暴行放在阳光之下执行,暴行的阴影就会越缩越小,甚至消失不见。

  关爱孩子,别让他成为欺凌者

  除了不要让孩子被欺负,我们也要警惕自己的孩子成为校园暴力的欺凌者。以下几种家庭要警惕。

  宠溺型

  对孩子千依百顺,处处娇惯,做错事情不仅不批评,还纵容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这种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形成绝对的自我中心,行事霸道,缺乏换位思考的共情能力。唯我独尊、缺乏共情的孩子,在与其他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成为欺凌者。

  为人父母,除了要爱孩子,还要教会他具有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共情能力。这么做,能让孩子学会控制攻击冲动,用合作的方式与他人友好相处。

  放任型

  放任型家庭,只看重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对孩子心理、情感和品德发展不关心不上心。有的是父母不在身边,隔代抚养缺乏正确教育。放任型家长通常对孩子是听之任之不加管束。

  由于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不知道规则的边界所在,也没有合理的是非对错观,易被不良因素影响,成为校园欺凌者。

  专制型

  专制型的家长独断专行,要求孩子无条件接受一切命令,不允许孩子说“不”,强调高压控制和绝对服从。这种教养方式培养的孩子,通常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胆小顺从忍气吞声,易成为受欺凌者;另一个是表面很乖,但内心叛逆、易被激怒、攻击性强,很可能发展为欺凌者。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然后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状态。一旦发现有不对劲的地方,一定要细致耐心地沟通。

  要告诉他们,如果不幸遭受了校园暴力,那绝对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也不是他的错。父母,是他坚强的后盾。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