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中成为奥赛“黑马”!竞赛学习如何规划?专业老师这么说……
爱青岛 2019-12-11 17:32

  近日,青岛九中2017级学生王竞斩获第33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备受关注。这是我市自2012年以来首次获得化学奥赛金牌,也是青岛九中有史以来首次获得全国学科奥赛金牌。在短时间内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收缩,通过五大竞赛签约名校的门槛越来越高,但还是有很多考生和家长跃跃欲试。什么样的学生适合竞赛,该如何规划高中的竞赛学习?专业老师给出的解读更具有参考价值。

王竞在第33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现场

  短期内培育成竞赛“黑马”

      “学科竞赛和比赛成绩,在高校自招和综招中是有重要价值的。”青岛九中教学处副主任郭清鹏介绍,学校2018年成立“竞赛辅导与自招指导中心”,由特级教师、教研组长和教学骨干等组成高水平的辅导团队,专注于培养顶尖的学科竞赛高手和高水平的专长学生。除了硬核教练团队,学校还配以高水平实验室,讲做结合,帮助同学深入学习。

      “学校从学生高一一入校就选拔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像王竞在青大附中时就已经接触了竞赛知识,进入高一基础就非常好。”郭清鹏说。学习竞赛需要有合理的学习体系。一般来说,高一进行完全部高中知识的学习;高二开始接触大学水平的知识,例如物理,与数学学科紧密结合,就要掌握高数甚至是大物的知识;高二下学期就要开始通过做大量的题目来掌握规律、总结思路、提升速度,这个时候也可以通过大师课拓宽思路,提升水平。“九中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入高校听教授的课。”郭清鹏说。

  在自主招生方面,从2012年起,青岛九中受到清华大学青睐,获得了优秀学生的推荐资格。积极与“985”“双一流”“211”等名牌高校进行接洽,推荐优秀毕业生参加自主招生的选拔。同时邀请清华、北外等大学招生高部门老师进校,对学生进行招生政策信息解读和指导。

     短时间里,学校竞赛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学生王桂夫以山东省物理奥赛理论成绩第一名,总成绩第二名的成绩入选山东省物理奥赛团队,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决赛获得铜牌,学校获“金牌学校”荣誉。在第九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暨第十五届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选拔赛中,刘成栋同学荣获全国铜牌。除此之外,省级奖项也是屡屡获奖,截止2018年6月,青岛九中学生竞赛、比赛获奖总数达320人。

       学校还制定优生早培计划,选拔学生参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实验室的部分课题研究,与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创造条件。

  自招政策收紧 竞赛进名校门槛提高

  近年来,自主招生政策不断“收紧”。从2019年各大高校发布的自主招生简章中可知,报名门槛再提高、分值优惠有所降低、适度压缩招生名额是共同点。最重大的变化莫过于五科奥赛奖次的含金量有所变化。多数高校将中国科协举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学五大学科竞赛省级一等奖以上作为报考条件,突出招收学科特长生的定位。“以前拿到全国金牌,有机会保送清北,但是现在最起码要进入国家集训队。”青岛九中化学教研组长、化学竞赛主教练官福荣说,“像王竞目前与北大有签约意向,但具体能获得哪些分数优待,还是要等明年3月份2020年自招政策发布。”

  高校自招不再偏重“怪才奇才”

  “史上最严”自主招生让不少家长与学生心里打了退堂鼓。在他们看来,以前竞赛是除高考以外直通名校的另一条途径,但是现在竞赛之路的风险越来越大。“一般高三上学期期初,9月中旬,复赛结束后,就能判定一位学生的竞赛水平如何了。”郭清鹏说。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一旦竞赛失利,想要再单纯依靠高考分数冲击名校会有风险。因此郭清鹏认为,适合走竞赛之路的学生,除了天赋异禀对某一学科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之外,还需要综合成绩优异,在文化课之外学有余力。“高校招生的趋势是不再偏重单科奇才怪才,而是注重全面发展,想要学习竞赛,在竞赛训练方面比较强的学校,及综合成绩级部排名前20名左右是适合的。”官福荣说。

  尽早做好竞赛规划 考虑适合的路径

  目前,竞赛的学习越来越低龄化,有些学生在初三就已经学完高中知识,甚至有的在高二就已经获得省一。对此,郭清鹏认为,提前接触竞赛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竞赛发展。一是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竞赛知识,判定自己是否具有某一学科潜质或者是否适合学习竞赛。二是提前打好基础,在低年级获得省一,取得进入高校各种训练营的资格,如若能获得提前签约,到了高三便可以放心大胆地冲刺国赛。

  进入国家队、进入国家集训队、全国决赛金银铜牌、进入省队、获得省一……竞赛产生的不同梯队成绩的含金量仍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但仍需耐心等待2020年自主招生政策发布之后才能下定论。或许,学生家长可以借这次“降温”更加清醒地考虑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爱青岛记者:刘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