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出炉,山大70门课程入选,位列全国第六
山东高考直通车 2020-12-01 11:59

  11月30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

  通知称,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精神和有关通知要求,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高等学校申报推荐,并经专家评议与公示,认定5118门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含1559门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期间实施的大规模在线教学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原2017年、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87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28门,线下一流课程146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68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84门。

  这是教育部在2018年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以来,国家级五大“金课”首次一并亮相。

  记者注意到,10月30日教育部官网曾发布《关于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此次公布的名单与上次的公示名单相比,线上一流课程增加了原2017年、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增加了原2017年、2018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线下一流课程减少一门。

  此次教育部公布的511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按第一建设单位统计(一门课程有多个主要建设单位的,按第一建设单位统计),清华大学总计170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所有高校中最多;北京大学紧随其后,被认定102门;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被认定课程数为60及以上。

  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在50门及以上的高校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老徐仔细统计了一下,山东大学被认定的国家级一流课程总数是70门。

  有图有真相:

  先来看看2019年刚刚评上的这一波,一共是44门:

  2018年一共是4门:

  2017年,共17门:

  加上此前入选的5个虚拟仿真项目: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结果的通知》,首批共认定国家虚拟仿真项目105个。山大生命科学学院郭卫华教授主持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演替与修复实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成功入选。

  2019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结果,共有184所高校的296个项目获得认定,山东大学参评的4个项目全部入选,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六位,分别是:机械工程学院姜兆亮教授主持的《超高速切削加工虚拟仿真实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护理学院王克芳教授主持的《股骨颈骨折合并糖尿病病人护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新闻传播学院倪万教授主持的《基于多角色扮演的新闻发布交互式演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这样算来,到目前为止,山东大学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的数量一共是70个,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6。

  嗯,山大培养最优秀本科生的定位也算是有名有实了。

  以下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数量统计(软科统计),来看看哪所大学“金课”最多:

  据介绍,此次推出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要有四个显著特点:

  一是课程质量高。一大批两院院士、资深教授踊跃参与一流课程建设。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伯礼等知名学者领衔建设的课程也出现在名单中。

  二是课程类型多样。既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也有公共基础课、通识课、思想政治课;既有理论课,也有实验课、社会实践课。

  三是参与范围广。首批一流课程来自于639所本科院校,既有“双一流”高校课程,也有大量地方高校的特色课程,实现了所有本科专业类全覆盖,积极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广泛参与一流课程建设,主动对接国家、行业、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四是示范效应强。课程突出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课程建设新理念与各学科专业的结合,有效推动优质资源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共享。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坚持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标准,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大力推进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加快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推进“学习革命”向“质量革命”纵深发展。

  来源:山东高考直通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