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中国教育报彩页头条刊发青岛二中《创建吸引力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改革创新案例,为师生新学期的更好发展鼓舞了士气!值得一提的是,此案例先前荣获青岛市第六届教育改革创新奖,也是学校连续六年获此殊荣。
【背景与主要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新时代、新发展,迫切需要教育战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痼疾顽瘴,严重制约学生个性发展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首先,人才培养机制单一,学生发展“千人一面”、学生评价“一刀切”,学生主动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其次,教师专业化成长困难,班主任岗位事无巨细、疲于奔命,无暇进行创新性和系统性工作思考与实践,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受阻,班主任职业倦怠感不断增强;再次,传统“班级制”功能相对单一,重管理约束、轻教育指导,分班机制简单机械或仅以成绩来考量,学生互相教育作用不突出;另外,在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需要在高中阶段明确自己的专业倾向、职业倾向和发展倾向,并需要养成合作学习、合作研究、合作实践的能力。
成果与突破点
青岛二中从2016级新生开始,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加入不同的“吸引力团队”(Magnet Team,简称“MT”)——人文、外语、数学、经济、工程、自然科学共六个MT(2017级开始把后两者整合为理工MT和生化MT),每个MT内部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划分若干微团队。按照“首席全权负责,集体统一管理,职能项目运行,团队自主发展”的原则,建构“管理、课程、学术、社团、基地”五位一体的MT管理模式。

一
架构再造
架构再造——构建“管理、课程、社团、学术研究、实践基地”五位一体的MT组织管理模式。
1、在管理方面,学校成立各MT导师团队。首席导师全面负责整个团队的发展规划与运营,助理导师按照职能分工负责某一项具体工作的运营,导师助理一般由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担任,作为首席导师的助手跟岗实习。学校将管理权限下放给MT,各MT自主探索,形成本团队的鲜明特色。
2、在课程方面,积极开设MT特色课程。各MT开设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的MT特色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未来专业和职业规划起到引领作用。
3、在学术方面,各MT积极落实学校提出的“人人有课题、人人有项目、人人有成果”的学生发展规划。学校聘请校内外的专家来做学生的导师,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结成小组,选定导师和课题,利用假期进行课题研究
4、在社团方面,各MT成立具有团队特色的社团。让志同道合的孩子走到一起,互相切磋,互通有无,为学生搭建成长与发展的平台。
5、在基地建设方面,各MT众筹资源,成立团队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职业体验和学术素养提升计划,各MT之间资源共享,学生可以进行跨MT基地体验。
二
评价创新
评价创新——MT考核与评价办法的建立与完善。
学校出台《青岛二中MT考核评价管理办法》,以“多元评价、增值评价、整体评价”为导向,评价内容涉及常规管理、学业水平、学生活动、民主评议、文化建设、学术创新等方面,评价维度遵循立足基础、凸显发展的理念,设置了最具领导力团队、最具开放力团队、最具创新力团队、最具文化力团队、最具行动力团队、最具责任力团队等奖项评选。
三
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纵向打通MT发展平台,共享MT发展资源
高一至高三六个MT,实施同类MT纵向打通机制,共建平台、共享资源。
导师层面,实施“双带动”计划——本MT首席导师带动助理导师、高年级导师带动低年级导师,以实现跨年级导师工作智慧的共享与传承,提高导师工作专业化、系统化。
学生层面,实施“学长导师”计划——同MT框架下,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学长导师,指导学生掌握高中学习、生活的一般规律,帮助低年级学生树立科学生涯规划,指导低年级学生选择恰当的课程、参与适合自己的学生活动等。
文化层面,实施MT特色理念贯通、MT特色教室共享、MT特色课程共享、MT特色社团和校外实践基底共享、微信公众号共享、MT团队旗帜、团徽、团歌等文化符号共享,以实现MT特色发展文化的高度传承,激发学生团队意识和个性化发展意识。
人文MT培养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经济MT培养学生按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提高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外语MT志在拓展学生的语言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力;理工MT培养学生工程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数学MT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生化MT注重与科学发展的最前沿接轨,立足实验,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面对并处理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
四
精致育人
精致育人——MT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近年来,青岛二中的MT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发展的基本载体。在这一架构的助力之下,学校获评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山东省文明校园、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青岛教育改革创新领军学校、青岛市中小学阳光校园(五星级)等荣誉称号。
在MT特色化课程、基地、社团、实践活动的支持下,学校学生不断明确个体发展方向与目标,在选科、选考和其他生涯规划中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实现自我最大化发展和群体集聚效应。通过学生高二选科和高三大学专业选择情况来看,学生专业意识显著增强,高考志愿选择更加科学、理性,这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从实施MT改革以来,学校2019、2020两届毕业生的高考成绩喜人,共有25人考取清华、北大,被录取到双一流大学、港澳台和国外顶尖大学的学生在应届毕业生中所占的比率不断攀升、结果喜人。2019届、2020届毕业生发展成果丰硕。人文MT学生在作文大赛、模联、模拟政协等比赛中获得全国奖项的达240人次;外语MT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全国中学生创新英语作文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省级奖项的达260人次;数学MT学生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数学竞赛和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的达490人次;理工MT学生在FIRST科技挑战赛、Botball世界锦标赛等比赛中获得世界、国家级奖项的达260人次;经济MT学生在商业挑战赛、财经素养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的达200人次;生化MT学生在各科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省级奖项的达390人次。
在“首席全权负责,集体统一管理,职能项目运行,团队自主发展”的原则下,全体导师高效协作、合作共创,发挥集体的智慧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首席导师的决策力、管理力、创新力显著提升,引领作用凸显,极大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与辐射作用;助理导师的协作力、管理力、专业化水平不断发展,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和中坚传承者,优化教师职业发展的进程与结构;导师助理能够在见习期内快速掌握导师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技能要求,缩短新教师的成长周期,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自从MT导师制实施以来,学校导师工作的学生满意率和家长满意率大幅提升,人均满意率98%以上,师生关系融洽、家校高度融合。
学校在全国首创“吸引力”式学生组织架构、“首席导师”制度和MT特色评价机制,将德育工作的重心由“管理”转向“激发”与“引领”,激发教师的尊严与活力,激励学生自主个性全面发展,树立新型育人典范,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
专家点评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国家需要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人民需要公平优质的教育,学生需要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青岛二中作为全国知名高中,持续主动创新,再造教育教学组织模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做出了系列引领基础教育的创新改革。
青岛二中在全国高中首创吸引力团队(Magnet Team)模式。该模式基于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组织架构独创性改革,将传统的按照成绩分班模式,变革为按照学生兴趣和志向自愿选择加入人文MT、数学MT、外语MT、理工MT、生化MT、经济MT。这种基于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的教学组织架构,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发现和培育自身优势智能,勃发出教育和学习的真正魅力。青岛二中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组织模式创新,进一步打通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一体化育人的渠道,为推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一体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贡献,提供了值得研究和借鉴的“青岛二中经验”。面向未来,希望青岛二中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做新时代中学教育改革创新的先行者、示范者和引领者,为建设基础教育强国和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石中英
清华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青岛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