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手语获取“义工服务准入证” 创新学校这些志愿少年“有想法”!
爱青岛 2021-03-05 17:42

  阳春三月,春意融融,又到了每年的3月5号。自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3月5日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日。而在2000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决定把每年的3月5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青岛创新学校的创新少年又怎么能错过这次“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机会呢?秉持 “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理念,他们决定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在“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基础上,为别人点一盏灯,温暖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

Part 1:爱心宣讲,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为帮助创新少年了解志愿者服务日的由来,弘扬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号召大家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由学生自主发展协作体的成员们组织策划,于3月4日晚自习19:00-19:30走进各班进行“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宣讲。

结合宣传短片

以及温暖守护战疫医护人员的武汉快递员汪勇的事迹

创新少年们深刻体悟了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核

感受到志愿活动的社会呼唤

他们说——

  今天,我们班进行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宣讲活动。PPT里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青少年志愿的内涵以及精神内核。3.5日是国家志愿者日,志愿者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于他人有困难的时候勇于站出来帮助他人。其中有个短片深深打动了我们:汪勇诠释了志愿者的义务,他起早贪黑,虽然接送医护人员很危险,但他还是义务反顾地去履行一个志愿者应有的责任。他的家境也很困难,但他一想到他每接送一位就省出好多时间,便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地帮助医护人员,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当然,志愿活动并不只是局限于一种形式。我们可以帮助身边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每天辛苦劳作的父母沏上一杯茶,并说上一句:“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是不是有一股暖流在心头流动?大家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要互相帮助。志愿活动不分国家、种族、宗教信仰,我们要做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志愿活动是以传递爱心、和谐社会、丰富生活、促进进步为宗旨的大规模活动。明天就是三月五日了,我们要打起精神来,以一个精神饱满的姿态去迎接我们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多传递一份爱,让这个美好世界充满爱的气息。

——高一(1)班 陈奕鸣 孙显超

  你知道3月5日是什么日子吗?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了普及这个节日,学校里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志愿者服务宣讲活动。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了解了许多有关志愿者的知识。志愿者,为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不获任何利益的活动者,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这种职业的宗旨便是“友爱”与“互助”,跨越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

  在同学的讲解中,我了解到了一位感动中国的伟大人物——“防疫志愿者”汪勇。他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快递员,危急时刻他并没有对武汉医护人员的求助袖手旁观,而是主动接送医护人员,节约了他们的时间,拯救了更多的生命。他设身处地地为医护人员着想,为了让医护人员吃上热饭,自己主动承担起了送饭的职责。在医护人员眼中,他无所不能。可在生活中,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需要养家糊口,照顾年长的父母的普通人啊!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将“志愿者”一词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想,这便是志愿者的伟大之处吧。

——高一(2)班 刘雪霏

  志愿服务精神无处不在,可以概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四大精神品质。为养老院老人送去温暖,为维护校园整洁随手捡拾垃圾,为生病的同学带饭,这些都是我们触手可及的事情,自己简单的小举动,却能给别人带来暖心的帮助。世界上有无数的人正在无私地进行着志愿服务,即使身体是疲惫的,但听到受帮助的人们的认可与赞赏时,再多的付出也值得了。新时代的志愿服务精神像是一面战鼓,激励鼓舞着志愿者们勇敢前行,践行志愿服务;又像是一面战旗,引导着志愿者们,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高一(2)班 麻座宾

Part 2:此处无声胜有声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奏唱国歌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身姿笔挺、动作有力地用手语“演唱”,传递着无声的力量,令人动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的实施,圆了听力障碍人士的愿望,也让我们看到,发展残疾人文化、教育事业,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

  本着“大力推广国家通用手语,与听力或语言障碍人士建立沟通,进而提供帮助”的目标,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教育集团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联合王建民手语工作室面向全市青少年发起了“同在蓝天下”手语公益项目,青岛创新学校的少年们踊跃报名,并于寒假期间线上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项目学习:建立爱的桥梁——手语初识课。为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后续服务听障人士打下基础,少年们认真学习每一项内容,并经过考核,已掌握了基本的手语表达,能够进行初步的手语交流,获得了义工服务准入证。

  公益是一项长期事业,接下来,创新少年们还将在项目中进一步加深手语学习与实践,并于近期迎来王建民老师的“同在一片蓝天下”公益大讲堂。“行知合一”是集团全体师生每天都在践行的理念,对于公益,亦是如此。未来,在打好手语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创新少年将走出校园,走进听障人士之中,捧着一颗炙热的奉献之心助残助聋,用自己所学服务社会。

  下面,让我们看看老师和同学们的手语演示吧~

(▲你最近怎么样?)

(▲我很好,谢谢)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华民族)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大家好)

(▲很高兴认识你们)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在学习手语的过程中

创新少年们收获颇深

北美双A班的时赫同学

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所思所感——

  以前在电视上看着手语主持那灵巧翻飞的手指,觉得真是奇妙,简简单单几个动作,就把我们丰富的语言表现得那么生动传神。我不由得想到,要是我也会这么美的语言该有多好。幸运的是,在学校的组织下我得到了这次宝贵的志愿者机会,从而开始了我的手语学习之路。

   刚开始学手语时,我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开始的,迫切地想知道关于手语的一切,恨不能一日之内就变成手语高手。但是现在学习手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初学手语时的热情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当我再次打开电视机,在手语主持人翻飞的手势中可以看懂一个手势、一个词语、一句话时,那种好像只有我了解的小小自豪感油然而生。正是这种小事,一次次地激励我坚持手语学习。其实学习手语和学习外语是一样的,都需要持之以恒地练习。但好在手语是用我们的肢体去表现,这给了我们一种身体力行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记忆更加容易。学习手语,不单单是学会了一种无声的语言,手语还让我对一些情感、一些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比如,一首原本普普通通的歌曲,我们以前听到的时候可能只是觉得旋律很优美、歌词很美,我们是通过耳朵来欣赏歌曲、用想象来理解歌词的。但当我们用手语将它表现出来时,我们是用身体来感受歌曲的,通过手语的演绎我们会更进一步地体会到歌词中那一段段真挚的情感,可以让我们通过肢体与音乐的配合体会到歌曲的动人。

  另外,在学习手语的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的朋友,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们互相交流学习手语的方法和体会,互相沟通帮助残疾人的见闻和感受,我们一同参与各种助残活动,这种机会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不常见的。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学习手语,学习手语有什么用,平时的生活中又用不到为什么还要学?我总是用微笑来回答他们: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还需要理由吗?我会继续我的手语之路的!

Part 3:正能量盲盒,每一抽都元气满满

  特别地,青岛创新学校在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这一天设计了正能量盲盒,内含N张精美卡片,卡片上则是彰显着志愿精神的小事,供少年们抽取。或是每天给自己和身边的人一个微笑,或是寄出一封感恩信或一张感恩卡给身边最爱的人,或是用自己的作品装饰我们的班级和学校……每一抽,都元气满满。

  通过创意正能量盲盒的趣味互动,少年们发现: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

Part 4:爱护校园,我们在行动

  今天还有一项志愿活动在进行——各班早早划分好了卫生区,同学们卷起袖子,干得热火朝天。力所能及地让我们的校园实现“二次翻新”。即便是捡起一片落叶,也让同学们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真正地感受到了“校园是我家,维护靠大家”。

  雷锋班第二十一任班长李桂臣同志,亦是青岛实验高中教育集团人文导师,曾为广大实高学子们开展过一场主题为“雷锋永远在我们心中”的人文大讲堂。他指出,雷锋同志身上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勤学苦练本领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螺丝钉精神以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都是非常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李桂臣同志还简要介绍了雷锋精神在现今的种种体现,勉励同学们用雷锋精神武装自己,做雷锋精神的种子,使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上得到广泛实践。

  其实,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已远远超出个人称谓,也远远超出他所生活的时代。尽管每个时代人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雷锋精神的内核是永恒不变的,经历岁月而历久弥新。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精神符号,激发着内心深处向善的力量。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擦亮了这一精神坐标,让雷锋精神的种子,在暖暖的春意中更加生机勃发。

  特别感谢全体创新人的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我们永远在路上!

来源:青岛实验高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