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之初,学生们面临着状态的转变,从寒假的自由松散状态转变到紧张有序的学习状态,部分孩子可能会无法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各种心理问题也接踵而来。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很难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不能快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提不起精神,学习态度消极。针对一些学生出现的“开学综合征”,家长们该如何帮忙调整呢?
开学焦虑症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学习压力大
现在的学习环境竞争激烈,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较高,会增加孩子对上学的抗拒与逆反心理。尤其是对于即将踏入毕业班的学生,也会因为升学压力造成一定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成心理问题,出现一系列过度担心、紧张、恐惧、伴运动不安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应对方法: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与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增加其学习动力,学生若觉得压力大而感到过度紧张或焦虑,可以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做些放松运动。情况较严重时,应及时去看心理医生或进行心理咨询,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2、对新社交的恐惧心理
对于新生中一些性格比较内向、胆小、怕生的学生,他们担心处理不好与新同学的人际关系,不确定新的老师是否会喜欢自己,对新学期表现出抗拒的心理,可能会出现害怕上学,害怕与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打交道的现象。
应对方法:需要家长及时发现与疏导,可以耐心劝抚、鼓励孩子,告诉他们上学的种种乐趣,还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了解校园或者适当组织一些集体小活动,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
3、心理的不适应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开始真正接触学校环境,也开始对社会环境的规则(主要是对学校规则)进行学习和适应。在社会环境下,需要每个人都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这些规则和以前孩子们接触到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孩子会突然感觉到多了很多“束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帮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最为重要。
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家长应以正面引导为主,尊重孩子,不宜过分指责。在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会格外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些家长会产生一种“比较心理”,表现在孩子的课外班变多,额外的作业也变多。孩子经常处在疲惫的状态,长期的压力,导致孩子们对学习的乐趣和好奇心荡然无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有高有低,这些也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由于孩子们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他们的抗压能力是有限的,不被理解时,容易产生抵触、逆反心理。“不想上学”只是他们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需要家长或专业心理人士进一步的“发掘”,不能只是单纯认为是他们不懂事或者由于学习压力大。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与干预,至关重要。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下,很多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需要我们加大关注,及时引导,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长此以往可能会转变为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学生、家长、老师等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心理卫生观念,成绩固然重要,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更为重要!
来源:青岛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