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恋怎么办?青春期逆反怎么管?产生抑郁、厌学情绪又该怎么疏导呢?
3月24日,青岛市“心理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心理大课堂”第一讲,在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开启,本次大课堂邀请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主任;青岛大学(青岛)心理与精神健康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陶明达,带来主题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的讲座。


危机和机遇并存
“心理危机的出现,不一定都是坏事,往往也意味着机遇和挑战。”讲座一开始,陶明达对心理危机的阐述就吸引了在场老师的注意,他认为在面对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会不同,不存在万能灵药或速效解决法,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学生大多会在周围环境和自身发生重大变故时产生心理危机,这种时候也是其自身产生变化的关键时期,作为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把心理的危机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在解决危机的同时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提升。

老师要学会转换角色
在谈到如何解决青春期学生产生的心理危机时,陶明达强调很多未成年人的心理危机都是延迟性,随着成长和生活会渐渐浮现出异常,需要心理老师长期的追踪与关怀,在心理干预的不同阶段老师要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危机发生时像父母、1~2天后要像教师、1~2周后像治疗师、1~2个月后像哲学家,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去跟学生进行长期的沟通交流来化解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就像一棵树
“预防比解决危机更为重要。”陶达明说,“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像一棵树,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关爱才能茁壮成长。”
心理健康这棵树的根基就是家庭,有了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父母关系,孩子的心理才能有一个健康的生长土壤,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不应该过分焦虑,宽松的家庭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树干则是社会的支持,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也是学生心理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和家庭的及时沟通也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学校应设立专岗、专人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家长随时沟通,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不可有“他还小,长大了就好了”这种思想,健康的心理要从小培养,要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可以利用晚餐时间和孩子沟通学校中发生的事情,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2020年,市教育局印发《关于扎实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不同学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重点任务分层设计,对各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与模式进行规范要求。联合15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平台的若干意见》,系统地构建心理健康联防联控、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心理专业知识培训等十项工作机制平台,明确了各部门责任和分工,从多个方面强化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保障措施。聘任61名驻青高校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专家,与各中小学校结对开展指导活动。2021年,市教育局将“深入开展‘心理专家进校园’活动,建立常态化心理辅导与心理援助机制”列入《全市教育工作要点》。

青岛市“心理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主要开展心理大课堂、心理专家案例督导、心理专家校园门诊等活动。本年度,全市将举行百场“心理大课堂”,围绕教师心理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学生心理知识普及等,针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设专题讲座;将推出10个区市级“典型案例督导”,组织心理专家与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面对面交流,围绕学校心理辅导中的疑难案例开展督导活动,提升心理教师辅导能力;将设立20个“心理专家校园门诊”,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由心理专家通过校园门诊,进行专业辅导,对确有需要的,指导家长通过绿色通道转介到专业机构。
爱青岛/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杜浩然
【爱青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