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中走向哈佛:青岛二中毕业生王盟航给学弟学妹们的几点建议
青岛二中 2021-03-31 11:29

  各位学弟学妹以及未来的二中人,你们好,我是王盟航,2017年毕业于青岛二中卓越16班。我本科就读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创意学院(UCSB CCS)物理专业。今年,我获得了哈佛大学应用物理博士(全奖)的录取通知,并将于今年7月入读。

  在四年的本科生涯中,我曾从事于计算宇宙学,介子对撞机,以及超越标准模型物理理论的科学研究,两次在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KITP)组织的物理研讨会上做过展讲,汇报自己在天体理论和高能理论的研究成果,并获得过学院暑期科研奖学金(CCS Summe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和沃斯特暑期科研奖学金(Worster Summer Research Fellowship)。

  回望我在青岛二中的时光,二中好似一片肥沃的土地,滋润着我兴趣与理想的种子,让它悄然生根发芽,在校内外活动中逐渐成长。

  坚实基础:触手可及的知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二中的教学,那么“触手可及”这个词是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中的。首先,二中有很强的师资力量,老师们在上课时能将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述出来,让学生们有很直观的理解。比如,朱军老师的三角函数广播体操,赵斌老师清晰的物理逻辑等等让我对知识产生了直观的理解,并建立起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现在的二中优秀又有趣的老师越来越多,“1+1+N超带动”、“山海大讲堂”充分激发教师活力,让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实现互相促进,同频共振,卓越发展。)

  同时,二中的老师们乐于与学生们交流互动,喜欢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在学习中,我们知道,自己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答无数他人提出的问题能更有效地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大相径庭,即便是有明确定义的理科知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角度也是不同的。只有当自己仔细思考,才能发现自己的疑惑在哪;只有提出自己的问题,自己才能学到并掌握知识。所以,我很喜欢去老师们的办公室问问题,即便自己的任课老师不在,办公室里其他的老师也会耐心地帮我解答。二中老师这种对学生无私的大爱,是难能可贵的。(现在的二中拥有先进的互联网+pad教学,可以随时随与老师沟通,真正实现了师生零距离、学习全时空、资源无边界。)

  当然,二中另一个宝贵的财富,是她的学生。二中集结了一帮很有能力的学生,他们擅长于各类不同的知识。当我卡在某个问题上时,往往和同学交流一下,便能受到启发,解决问题。同时,我也很喜欢给别人透彻地解答问题,把每一步讲清晰,也加深自己的理解。还记得当时我们班上有搞过晚自习前的讲题活动,我给大家讲物理。虽然不知当时讲得是否清晰,但这对我之后理解物理问题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现在的二中依然延续了当年的良好传统,利用每天6:00-6:30晚自习前半小时在MT内进行“山海微讲堂”,请同学分享解题技巧。)

  沉浸其中:丰富多彩的活动

  青岛二中不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极佳氛围,也提供了许多课外活动的平台,让我能够充分地探索我在各方面的潜力。

  我刚入学时,出于对商业的兴趣,参与了二中的商业模拟挑战赛。当时,二中的学长学姐对这个活动成熟而又严谨的组织让我非常钦佩。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关于领导力、管理、合作、策划等一系列技能,并之后代表二中参与福建省商赛,获得最佳CEO称号。入学第二年,我被选为二中城市化发展委员会发展规划部的副部长,参与了领袖风采大赛与运动会摊位的策划与组织。这些参与商赛与学生组织的经历,也为我以后与人交流合作,做科研报告和演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随着物理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我意识到自己对物理的极大兴趣。我还依稀的记得,自己曾在二中的琴房里练习着吉他,一旁的钢琴上摆放着物理课本和一摞推导公式时的草稿,这可能就是青春与理想开始交织的时候。紧接着,我与应铠泽同学创办了奥博维特天体物理社,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下举办了一次有关黑洞和史瓦西半径的讨论会,这体现了二中对学生新社团的鼓励,也是我对物理兴趣的一次探索。

  后来,在王林老师和李鹏老师的指导下,我带领青岛二中代表队参与了中国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CYPT),并与王志铖同学有幸入选中国国家队(这是山东省的高中首次入围),在2016年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的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IYPT)中夺得银牌。在准备比赛期间,我与同学们也习得了设计物理实验,提出创新测量方法,修正理论模型,使用计算机模拟等等大学本科生才会接触到的物理研究技能。后来,我与王志铖同学对比赛中的一个物理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并进入中国海洋大学流体实验室进行更精确的测量。最终,我们将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与工程》期刊上。

  不过,这一切的荣誉也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得乎其外:传承与发展

  从国际比赛归来之后,老师们逐渐意识到这类物理比赛对培养学生物理素养的极大优势,便想把这类比赛在二中延续下去。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青年物理学家联盟社团,旨在帮助高中生体验、学习到物理科研中的技能。同时,我们与中国海洋大学的物理学系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促进高中生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大学生科研的研究方法。在此期间,我与队友们也参加了2016年山东省物理学会会议,展示了我们在物理锦标赛中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比赛模式,因此推动了对于高中生和大学生物理教育形式的新讨论。在2016年底,学校计划带领青岛二中的学生参与美国物理学家锦标赛(USIYPT)当中。于是,我们开始选拔学生,指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学术性的研究,并设计、开展实验,运用数理、计算机技能来进一步完善科研结果。2017年初,我作为队长带领由十余位二中同学组成的代表队首次参与USIYPT,最终夺得第三名并被授予Bibilashvili奖章。

  在美本申请期间,我与李鹏老师无意间发现Bibilashvili教授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创意学院并负责其中物理项目。在国外一名物理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与Bibilashvili教授取得了联系,并顺利进入创意学院(CCS)的物理项目。在我大三时,二中2019届盛昕同学又被推荐到CCS物理项目继续学习,从二中校友成为我的大学系友。

  ▲2019.1赴USIYPT担任比赛评委的王盟航同学与他的另外两名CCS同学与当年二中参赛队员合影

  就这样,青年物理学家联盟社团在二中激励了一届又一届二中学子,参与到物理学术研究中去,在实践中掌握超越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物理人才。

  总的来说,青岛二中为现代化的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条件,让学生们在这个教育环境中不断探索自我兴趣,发现自我潜能。最终,她培养的学生将成为当代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在我看来,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社会将越来越多地需要我们创造新知识,发展新技能的能力。在新的时代,我们不单单是各个岗位上标准的螺丝钉,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才能,独立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去开拓新的领域,创造新的岗位,发明新的技术。我们不应固步自封,而要铸新淘旧。青岛二中“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的校训即是以学生为主体,帮助他们探索、发展自身潜力,因而培养创新人才,顺应时代进步的方向。

  因此,我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在青岛二中富有活力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塑造独立人格与思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终身发展之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