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王士莉 敬业奉献
爱青岛 2019-01-11 17:26

  人物简介:

  王士莉,女,1960年8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青岛海产博物馆总工程师,青岛海底世界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事迹概述:

  2000年,王士莉担任青岛海底世界筹建处总工程师,2003年海底世界建成开业填补了当年山东省内没有大型海洋主题乐园的空白,打破了国内水族馆行业大型维生系统设计和施工必须依靠国外公司的先例。海底世界开业至今累计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成为青岛市的著名科普及旅游景区。王士莉2013年获得青岛市总工会颁发的“青岛市劳动模范”,2014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获得中国海洋学会颁发的“2011-2015年度优秀学会工作者”,2017年获得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颁发的“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

  事迹正文:

  敢为人先,多项“第一”填补国内物种空白

  1986年3月,王士莉进入青岛水族馆(又名“青岛海产博物馆”)工作。2000年,青岛海底世界开始筹建,王士莉担任筹建处总工程师,负责海底世界的筹建工作。筹建期间,她全心扑在项目建设上,严把工程质量关,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把海底世界建设成为青岛市著名科普场馆及旅游景区。2003年7月,青岛海底世界建成开业,填补了当年山东省内没有大型海洋主题乐园的空白,打破了国内水族馆行业大型维生系统设计和施工必须依靠国外公司的先例。开业当天,青岛海底世界取得轰动效应,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

  青岛水族馆有中国首座“南极馆”、青岛水族馆内的梦幻水母宫是内陆第一座专业性水母展馆、青岛水族馆引进的冰海小精灵、沙鳗等生物填补了国内多项展示物种的空白……从1986年王士莉进入青岛水族馆工作,新物种的引进工作就没有停止过。回忆起三十年前的青岛水族馆,王士莉坦言,可以用“匮乏”来形容。“刚到水族馆的时候,大部分都是鱼和龟,还害怕停电。”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的青岛水族馆在国内水族行业已创造多个第一:1994年,青岛水族馆第一次引进珊瑚礁鱼;1995年,建成淡水鱼馆、珍稀水生物馆;2007年,梦幻水母宫作为内陆第一座专业性水母展馆正式对外开。

  在很多人眼里,物种的研究并不是一个适合女性的学科,因为大量繁琐而消耗体力的工作对科研人员的体能和意志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王士莉选择为海洋科研事业坚持了下来。在王士莉的概念中从没有周末或节假日,几十年如一日,似乎已经成为了她的一种习惯,“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乐趣,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就不会觉得辛苦”。

  在青岛水族馆做部门主任的时候,王士莉是唯一的女带头人,她和大家一起刷水池、给动物换水。2005年,青岛水族馆从南非进口沙虎鲨,当时王士莉仅带了两个人去上海接站,从接沙虎鲨回到青岛,王士莉36个小时没有合眼,一直在给沙虎鲨换水,“一吨水需要换6到8个小时,一次只能换一点点,换一次水就要测一次水质。”也就在同一年,青岛水族馆从澳洲引进锯鳐,王士莉从北京接机走高速回青岛,为了照顾好“娇贵”的锯鳐,在路上每小时只能走60迈,本来8个小时的路程,走了近40个小时才到达青岛。“虽然充满了艰辛,但是值得,目前国内只有3家水族馆有锯鳐,青岛水族馆是其中一家。”说起这些,她的脸上露出自豪的微笑。

  孜孜以求,做接地气的海洋科普

  “只要游客能记住一个物种就算达到了科普的目的。”这是王士莉对海洋科普工作最期盼的成果。作为青岛水族馆的总工程师,她把海洋知识的科普贯穿到青岛水族馆的每一个细节,单在动物名称展示这一个方面,王士莉就带着馆内员工拿出“绣花”功夫来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大部分水族馆的动物名称只挂动物的商品名,而不是专业学名,比如有一种名贵观赏鱼,学名为波纹唇鱼,苏眉是它的俗名,我们一定会写波纹唇鱼,再标注上俗名苏眉。”

  王士莉已记不清经她主导引进的物种有多少种,但每一种物种她都如数家珍。在中小学生的眼中,王士莉就是“一本移动的海洋百科全书”。2007年,王士莉倡导成立了国内首家海洋科普俱乐部,科普班的课程由浅入深,涉及海洋生物的方方面面,为青岛市的中小学生进行海洋知识科普,王士莉按照海洋生物学的体系备课,并把课堂一半的时间留出来做科普实验,既保证了科普内容的专业体系,又让学生乐在其中。为了激发孩子们对海洋生物的强烈兴趣,王士莉经常给孩子们免费发放水族馆自己繁殖的生物,让他们带回家饲养,并写饲养日记。其中有两个初三的学生通过对海洋知识的了解,确定了自己报考中国海洋大学的志向,临近高考仍然坚持到水族馆上课。

  作为海洋科技工作者,王士莉把“引领人们认识海洋,关爱海洋”当成的一种责任。2016年5月28日,大型公益海洋科普公开课在青岛水族馆举行,王士莉结合科普报告内容,带来了水族馆养殖的蛤蜊,不仅吸引了全场小朋友的兴趣,更让那些原本只打算陪同孩子来参观的“大朋友”们,产生了浓浓的好奇心。这样的大型公益海洋科普报告,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年,每次王士莉都向大家科普一种海洋生物。

  “青岛水族馆因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因素,面积相对狭小,水下表演和场馆的扩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地限制。”王士莉另辟蹊径,将短板变成了特色。经过多地考察和研究,她决定从打造特色产品入手,结合先进技术进行创新,先后主持开发了“人鲨共舞”海底芭蕾”“海底奥运会”“悟空闹海底”等特色节目。“这些表演项目都是国内首创,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收到良好的科普效果。”王士莉还紧紧抓住学校这个科普大舞台,不定期到青岛各个中小学科普海洋知识,并将自己培育的水母和鲨鱼卵赠送给学校,“让学生观察孵化鲨鱼卵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每年青岛水族馆推出海洋主题展览也是王士莉科普工作的“重头戏”,为让游客系统的了解海洋生物知识,激发他们对海洋生物的兴趣,先后推出了“梦幻水母”“十二生肖展”“有毒生物展”等主题展览,并结合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推出“胶州湾生物展”展示了胶州湾近百年的物种变化,警示胶州湾的破坏已经很严重,希望大家提高保护海洋的意识。

  重视培养年轻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做物种的科研是很枯燥无味的,首先要耐得住寂寞,”这是王士莉经常对年轻科研人员说的话。王士莉非常重视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她对年轻人的要求甚至是“苛刻”的,但她手底下的人员流失率却是最低的。她要求每一个实验员不仅要懂得如何将动物喂养好,还要做好一个物种的保育,并鼓励大家人人备课上讲台科普海洋知识,年轻科研人员经常开玩笑说“我们的胆子就是这么‘敲打’出来的。”

  身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水族馆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对外联络的工作也落到了王士莉肩上,她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水族馆的发展情况,使国际水族馆对中国水族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如今,做完科研之后的她,喜欢站在海底世界的大厅里,饶有兴趣地欣赏着由她组织编排的节目“美人鱼”,并面带微笑地耐心为游客们指点游览路线。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王士莉心态更加平和,以一颗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心,每天注视着身边的海洋精灵,感受着它们的呼吸和心跳,吟唱着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