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就上当!消费骗局防不胜防 315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爱青岛 2019-03-14 11:14

  保健食品虚假宣传为“神药”

  买房子却要签订装修合同

  买的卤菜回家称却短斤少两

  ……

  各种消费陷阱层出不穷

  这些消费陷阱你遭遇过吗?

  “神药”的圈套

  人们都希望有“包治百病”的“神药”。但现实是,那些“神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诈骗陷阱。

  2015年3月7日,王某某在某健康管理公司、某大药房购买了由某医药技术开发公司生产的复合神经酸。王某某称在购买该产品时,工作人员称服用后对脑部疾病有特效,对视力模糊,视力下降有明显改善,能够消除脑卒中风先兆等,并称该产品原料100%采自韩国,是中国唯一独含PS和DHA双新资源产品,是中国唯一针对脑部疾病修复的神经产品。

  王某某起诉主张购买服用该产品后不但没有达到销售者宣传的效果,反而造成了视神经萎缩、视力模糊的严重后果。请求法院判决被告返还购物款并给予三倍赔偿。一审法院以原告无法证实三被告的主体身份,裁定驳回起诉。二审审理中,当事人各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支付原告补偿金9000元。

  通讯器材以旧充新

  2018年4月12日,江某在某通讯器材店处订购iphone7plus红色手机一台。交付手机后,江某认为该机并非全新手机,遂委托有关部门对手机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购买日期为2017年7月3日;顾客描述设备购买时间不正确;经序列号验证查询,设备之前有更换部件维修记录,手机保修期到2018年7月2日”。

  江某诉至法院,要求被告退货并给予三倍赔偿。法院经审理认为,通讯器材店隐瞒涉案手机曾经销售过的真相,仍作为全新手机进行销售,构成欺诈,判决通讯器材店退还货款并支付三倍价款的惩罚性赔偿金。

  预付服务费10多万元消费者申请退款遭拒

  2017年3月11日,林女士在晋安区某健身会所办理一张会员卡,并缴纳会员服务费7888元。当年6月至11月,在会所工作人员的诱导劝说下,林女士先后报了拳击、拉伸等教练服务课程,累计预付教练课程服务费10多万元。

  在上了一些课程后,林女士发现会所为其安排的私人教练均未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且安排的课程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致其在2018年7月31日因训练强度过大受伤,经诊断为右膝骨性关节炎,医生建议避免剧烈运动。

  林女士希望退还尚未消费的教练课程服务费,但遭到拒绝。2018年10月16日,林女士向市消委会投诉。市消委会经确认发现,林女士一共预付教练课程服务费12.98万元,其中已上课程36节,服务费用为12830元。

  经多次调解,该会所办理退卡手续,在扣除已消费的教练课程服务费等相关费用后,退还林女士9.3万元,并赠送一张健身馆通卡。

  房地产公司违反有奖销售规定

  2018年9月,某房地产公司在其开发的楼盘售楼部开展“抢铺抽大奖宝马开回家”有奖销售活动。

  奖项设置有:宝马3系轿车辆,价值218300元;大众轿车两辆,每辆价值58900元等等,属于最高奖金额超过五万元的抽奖式有奖销售违法行为。

  邢台市工商局依法对该房地产公司作出罚款250000元的行政处罚。

  “节假日通用”遇加价

  2018年10月5日,林先生投诉称,他2017年在福州某酒店工作人员的推销下,购买了7张套票,总价为2880元,票面上载明“周末及节假日通用”。

  2018年10月5日,林先生与其家人朋友持套票到该酒店消费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国庆期间每人加价100元方可使用套票。林先生对此不予认可,并现场求助,要求按照套票约定正常使用。

  接诉后,晋安区市场监管局、晋安区消委会立即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经了解,林先生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经调解,酒店同意该套票正常使用,不用加价,林先生对此表示认可。

  每年的消费欺诈事件都层出不穷,而每年的消费欺诈手段往往都是按照套路来的,来看一下都有那些消费欺诈套路吧。

  购物类诈骗常用套路

  假冒代购诈骗

  犯罪分子假冒成正规微商,以优惠、打折、海外代购等为诱饵,待买家付款后,又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为由要求加付款项实施诈骗。

  退款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各大购物平台等公司客服,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谎称受害人拍下的货品缺货,需要退款,引诱求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网络购物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开设虚假购物网站或网店,在事主下单后,便称系统故障需重新激活。后通过QQ发送虚假激活网址,让受害人填写个人信息,实施诈骗。

  低价购物诈骗

  犯罪分子发布二手车、二手电脑、海关没收的物品等转让信息,事主与其联系,以缴纳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方式骗取钱财。

  解除分期付款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购物网站的工作人员,声称“由于银行系统错误“,诱骗受害人到ATM机前办理解除分期付款手续,实施资金转账。

  收藏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收藏协会,印制邀请函邮寄各地,称将举办拍卖会并留下联络方式。一旦事主与其联系,则以预先缴纳评估费等名义,要求受害人将钱转入指定账户。

  快递签收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快递人员拨打事主电话,称其有快递需签收但看不清信息,需事主提供。随后送“货”上门,事主签收后,再打电话称其已签收须付款,否则讨债公司将找麻烦。

  在消费欺诈受害者群体中,老年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老年人上当受骗的,往往都和保健品有关。

  谨防保健品消费欺诈10种套路

  免费礼品,引人上钩

  保健品推销人员通过发放宣传单、免费兑换礼品券等方式聚集老年人,惯用的手段如持宣传单、保健品空盒换鸡蛋、大米、购物车、面、油、杯子等,利用一些老年人爱占便宜的心理,引起老人对保健品的兴趣。

  假借公益,实为推销

  保健品销售公司宣称由知名公司或机构举办公益活动,吸引老年人来听免费健康知识讲座。打着公益的幌子,实际是为推销保健品。

  虚假宣传,夸大承诺

  一些保健品公司宣传失实,宣称他们的保健品可以降血压、降血脂、治疗糖尿病等,承诺“永不复发”、“根治疾病”,最终诱导老年人信以为真,达到推销目的。

  入门登记,套取信息

  保健品推销人员通过聊天与老年人套近乎,取得信任,并要求老年人填写电话、住址、既往病史等个人信息,了解家庭情况,预估购买能力,以便后续推销保健品。

  设置门槛,严防子女

  保健品公司举办活动往往选择工作日,前一天晚上通知,避免子女获得活动信息阻止老人参加。入场券往往只发给老年人,拒绝年轻人入场,担心套路被识破。

  “现身说法”,“专家”讲座

  保健品公司安排老年人上台分享保健品使用效果、会员优惠待遇,老年人看到同龄人“现身说法’,对宣传承诺信以为真。一些保健品公司还会邀请“知名专家”、“医生”到推销现场,为老人免费体检、看病,讲述保健品的成分和效果,利用专业性和权威性迷惑老年人购买保健品。

  上门回访,“亲情”服务

  保健品推销人员利用获取的基本信息或者陪老人回家取钱取卡等机会,服务到家。对重点客户还带着水果上门回访,提供“亲情”服务,为老人做家务,陪老人聊天,老人高兴了,会继续购买更多的保健品。

  免费旅游,变相推销

  一些保健品公司打着回馈客户的名义,组织老年人到景点或旗下“山庄”、“农场”等地免费旅游,让老人参观种植、养殖和生产过程,证明自己的宣传所言非虚。名为旅游,实则灌输保健效果,进行“洗脑”。

  高息存钱,非法集资

  有些保健品销售公司以购买总公司股票或者是某公司将要上市为名,以高息为诱饵,组织老年人购买股票或存钱,实为非法集资。

  投资理财,血本无归

  有些保健品销售公司在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后先按时返利,骗取信任后诱导投资者追加投资,后果往往是血本无归,要高度警惕所谓的“低投入、高收益、无风险”的宣传,避免财产损失。

  预防消费欺诈办法如下:

  1.不要轻信各种主动投怀送抱式的百年不遇的巨大优惠,一定要认真核实各种优惠可靠性和真实性;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商家更不会做赔本的买卖。

  2.认真阅读交易规则。由于此类电子证据具有“易修改性”,应将这些凭证打印保存。

  3.如果用信用卡支付,最好使用专用的一个账户,卡内不宜存放太多现金。

  4.注意索取和保留消费凭证,一旦出现消费纠纷可以提供维护自身权益的依据,避免维权时证据不足。

  5.商家送货时,应注意核对货品是否与所订购商品一致,有无质量保证书、保修凭证等,同时索取购物发票或收据,以便在遇到所购商品与广告宣传不一致时要求退货。

  6.纠纷发生后,可通过与经营者协商、请求消保委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以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依法维权。

  7.依法理性维权,合理解决纠纷,对于诉求超过法律限度的或谋求不法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爱青岛综合整理,部分内容来自重庆日报,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8570200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