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日子比蜜甜!青岛89岁老太书写"有国才有家"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2019-04-13 09:10

     她,1930年出生,青岛解放当天结婚;55岁的时候,丈夫因病去世,她独自一人把四个孩子抚养成人;她热心社区公益,家里成了公益调解室,一年义务调解社区157起纠纷;她曾一家7口挤在17平方米、漏风漏雨的瓦房内;也靠着一月33元钱养活一家人,遍尝生活酸甜苦辣……

  王秀英照看2岁多的重孙子睡午觉。

  如今的王秀英已是四世同堂。

  她叫王秀英,赶上了好时代,如今是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家长,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拿着4000多元的退休金,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青岛解放当天结婚大喜

  89岁的王秀英是浮山新区的最早一批住户,她不仅见证了浮山后的崛起,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岛的巨大变迁,她的一生和时代变迁密不可分。

  王秀英老家在平度,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当天,也是王秀英结婚大喜的日子。“能在青岛解放这天结婚大喜,感觉自己非常幸运。 ”婚后第二年,大儿子出生了,后来,二儿子、三闺女、小儿子相继出生,家里人丁兴旺。

  当年,4个孩子加上老人,一家7口挤在南仲家洼村17平方米的破旧瓦房里,除了搭吊铺和摆放锅碗瓢盆的空间,屋内几乎没有走路的地方。让她记忆深刻的是,瓦房的夏天特别热,冬天漏风又特别冷,下雨天还漏雨,日子过得很苦。 “当年最怕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被子都被淋湿了,根本没法睡觉。 ”解放后的几年里,她作为家庭主妇没有工作,只能靠丈夫每个月33元钱的工资维持一家老小的吃喝。为了贴补家用,她经常到湛山附近挖野菜。

  告别漏雨瓦房住上洋房

  1999年,王秀英搬入了浮山后拆迁改造后的大房子。王秀英原本以为将在小瓦房里度过余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赶上拆迁,还能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这一切,要归功于浮山后片区改造。

  1997年,青岛市政府决定对浮山后区域改造开发,这里聚集了青岛棚户区改造的大部分动迁户,王秀英一家也在其中。1999年,王秀英被异地安置到浮山后六小区,分得一套81.7平方米的房子,双气、上下水等一应俱全,这对于在“17平方米的小破房子”住了半个世纪的王秀英来说,“过上了从未想过的日子”。出于对生活的感恩,王秀英特别热衷于社区的公益事业。在20年的时间里,王秀英家成了社区的公益调解室,谁家有个家常里短、婆媳矛盾、夫妻吵闹等,都会找到她说道说道,她的电话也成了“调解热线”。最多的一年,王秀英调解了157起纠纷,也多次受到社区、街道表扬。

  赶上新时代日子很舒坦

  如今的王秀英已是四世同堂,大儿子已经年近七旬,最小的儿子都61岁了,四个子女也都退休享受天伦之乐。子女中,有在国企工作的,有在公安系统工作的,也有当老师的。

  孙辈们也都组建了小家庭,有当老师的,有做生意的,小日子也都过得有滋有味。子孙们会轮流到家里来看望她,照顾她。逢年过节的时候,一大家人还会聚到一起庆祝。看着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王秀英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每天,王秀英都会到社区活动中心打打麻将、到小区的花园里散散步,还会逗弄逗弄2岁多的重孙子,日子过得很是惬意。坐在街心花园里,她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现在每天想吃啥就买啥,住得舒适,吃得舒服,这个日子和以前相比,简直像掉进了蜜罐,比蜜还甜。我和孩子们说,这样的日子就是活到100岁也活不够! ”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王秀英结婚70周年纪念。有国才有家,这句话在老人身上体现得最为真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