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主持答辩,细看这场特殊答辩的深刻寓意
爱青岛 2019-04-17 07:57

NO.1 /壹

4月14日晚,青岛市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礼堂灯火通明。

一场特殊的答辩围绕“海洋攻势作战方案”在这里举行。这场答辩特殊在哪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主持答辩,方案牵头市领导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为主答辩人,牵头部门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李刚、市发展改革委二级调研员董方作为副答辩人。市级领导,受邀专家学者、部分市直部门负责人共42人担任评委并逐一发问。

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党组(党委)、中央和省驻青有关单位和有关新闻单位、市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主要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相关行业的商协会代表、海洋攻势作战方案牵头部门及有关部门机关干部代表共400余人,见证了这场特殊答辩。

这场答辩从19点30分开始,持续4个小时,是对青岛发起的“15个攻势”方案进行的首场答辩。接下来,青岛将利用周末和工作日晚上的时间分别对其他14个攻势进行答辩。

感受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不仅要听它说什么,更要看它做什么。从参会单位、人员的广度和层级来看,从答辩放在晚上这个时间节点来看,从以答辩形式研究论证公共政策来看,从答辩即将变为常态化来看,都从不同侧面彰显着青岛“学深圳、赶深圳”求新、求变的坚定决心。

NO.2 /贰

方案牵头的市领导坐到答辩席,直面来自市级领导、专家学者、部门负责人等的一一提问,考验的不仅仅是这些“关键少数”作为政策制定者,对青岛海洋经济实际情况的了解,更考验着他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理解和政策制定逻辑。

纵观全场,这是一场高质量的答辩,提得专业、答得认真。问答之间,不仅是头脑风暴、完善优化的过程,更是一个统一思想、找准大局的过程。

我们来看一些问答的精彩瞬间:

问:如何在国家海洋战略中确定青岛海洋发展定位?

答:青岛海洋资源禀赋十分突出,理应在国家海洋战略有更大的担当。我们将围绕更好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强省建设,与国内顶尖团队合作开展研究,对标上海、深圳、海南等省市,发挥青岛的比较优势,研究确定引领未来的制高点有哪些,找到我们的突破点和立足点,以此理清青岛海洋发展的目标定位,努力为全国全省作出更大的贡献。

问:青岛作为一个海洋大市,更多体现在海洋科技方面,相对来讲,海洋产业发展不足,海洋实体经济薄弱,原因是什么?

答:青岛海洋经济占比还不够大,发展不如预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端人才大多从事基础研究,为我们中国海洋养殖、改善人民生活作出突出贡献。而我们缺的是重大海洋装备、包括检测仪器设备、加工制造等方面的人才,这方面的产业发展青岛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甚至是大连市。下一步工作中需要加大海洋科技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问:临港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如何在海洋攻势中实现转型升级?临港产业中的高端产业,如何培育新的增长点?

答:一要抢占高点,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支撑平台,打造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二要立足本土,启动科技企业培育行动;三要引进外援,吸引产业链条中的高端技术和顶端人才落户青岛。

问:我市在涉海人才方面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下一步如何解决?

答:青岛涉海人才虽然占了全国三分之一,但存在问题有: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人才多,应用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相对少。二是人才分布不合理,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多,产业化人才严重不足。三是人才环境未完全形成一套科学评价机制,重学历、轻能力等现象存在。下一步考虑:一是“缺什么补什么”,针对海工装备等领域实施顶尖团队计划,形成人才梯队,自我造血。二是建立高水平涉海人才学院,譬如海洋技师学院,满足各层面人才需求。三是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

问:感觉方案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阻力困难是什么?

答:如何形成共识、形成合力,解决“上热、中温、下冷”问题,这是最大的难题。

在一个个问题的锤炼下,倒逼政策制定者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确保出台的政策是经得起推敲、能够满足发展需要的好政策。

NO.3 /叁

曾几何时,我们的政策制定往往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少数人拍脑门、作决策。而如今,通过这种答辩的方式作决策,多达数百人参与这种方式的决策,应当是青岛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政府研究出台的政策都是公共政策,尤其像15个攻势这种宏观的顶层设计,决定了一段时期内青岛的发展质量。如果政策在制定阶段就不严谨、与现实有脱节,执行起来就不可能有生命力。制定的时候草率,就决定了执行不可能认真。

让主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在重大政策制定阶段,就面对各界观点进行答辩,也是倒逼这些政策制定的“关键少数”必须吃透政策涉及的每一个方面、弄懂每一个环节,能够捋清为什么制定这项政策、宏观的背景是什么、有何参考依据、针对的是什么……从根源上杜绝“拍脑门”政策,确保政策制定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同时,如此广泛的参会范围,也能让政策在制定阶段就能最大程度上面向全市各部门、社会公众、利益相关方,不再局限在小范围。这15个攻势的答辩全部结束时,相信不光主答辩人、副答辩人对政策的理解、对制定逻辑的把握更深一步,全市所有干部,也能更了解青岛在干什么、每一个攻势意味着什么、自身在攻势中的位置是什么,自觉把局部纳入到青岛发展的全局之中。在问询与回答中,统一思想、众志成城才能保证宏观管理和政策执行的高效率。

这应是答辩的初心,也算是“学习深圳 创意青岛”的应有之义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