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青岛“海洋攻势”这样接轨!
爱青岛 2019-04-24 08:22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发展,指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重要路径。

  对青岛而言,这是继“一带一路”倡议、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后,再次迎来的重大使命和重大机遇。

  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就是希望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

  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的青岛,向海而生、因港而兴,作为“一带一路”双向桥头堡,自然要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积极发挥作用、打好“海洋攻势”,真正做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

  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青岛有自己的优势。

  青岛港作为世界级大港,拥有近140条外贸集装箱航线,航线密度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23个友好港遍布亚、非、欧、美,勾勒着青岛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朋友圈”。

  青岛海洋产业有着雄厚的基础,海洋类人才几乎占全国的半壁江山。特别是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大批科研院校研发机构组成的青岛蓝色硅谷,成为了世界级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不过青岛也没有避讳自己的短板。在意图更加充分激发青岛比较优势的“海洋攻势”中,海洋产业转型跨越、海洋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海洋港口提质增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滋养海洋文化根脉这6场硬仗的提出,表明青岛并没有沉浸在这个传统优势的自满中,依然放大坐标找到了差距和短板。

  青岛拥有大批海洋科研院所、科研人才,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位居全国首位;而作为制造业发达的港口城市,青岛可以停靠、制造大船。但我们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科研优势,能否转化成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力?我们制造业中海工装备产业的链条是否完善和精细,能够满足大船所需?

  请看笔者了解到的这样几个事例:

  以青岛为母港的“科学号”是我国综合性能最先进的科考船,每次载誉归来市民们都争睹英姿。然而,我们引以为傲的科考重器,曾面临出海前急需一个配件,遍布青岛全市寻找,竟找不到一家企业以为之生产的尴尬局面。

  无奈之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就到互联网上搜,最终搜到江苏泰州一家小微企业可以对接生产,派人把样品拿过去,该企业仅用了十几天就做好这个配件。除此之外,“科学号”的很多零配件都来源于青岛对标的深圳,在华强北能够实现一站购齐,在青岛就不行。

  一个小小的配件,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数字来看,青岛以船舶海工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海洋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在海洋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已经成为国内船舶海工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区域和基地。然而,以北海船舶重工公司承接的上海打捞局救捞系统新型深潜水工作母船项目,进口设备比例超过70%,舾装件、系泊设备等主要配件主要从外省采购;宁波船舶海工产业本地配套率则达到80%以上。

  另外一则事例是关注度极高的一款新药。2018年7月,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新药GV-971在上海发布会,宣布新药完成临床三期试验,药品研制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公开信息显示,这是中国海洋大学、上海药物所、绿谷制药联合研制的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海洋药物。

  新药诞生令人鼓舞,可对于青岛而言,不禁要问,作为本土的研发成果,作为重点发展海洋医药产业的蓝色经济强市,为何本土研发出成果,却拱手相让别地,让成果远走他乡呢?

  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除了高额转让费外,缺乏政府统筹,中间对接平台少,下游企业能力不足,产业条件不具备,成为本地没人接的重要原因。

  守着宝藏“纸上谈强”,没能把账面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的结果,这些并非个例。但这背后引发的共同结果不能忽视:由于产业转化能力弱,我们的许多海洋人才不得不带着科研成果转战他乡,造成大批海洋专业学生毕业后外流。这是青岛打造海洋名城的切肤之痛!

  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青岛提出的“海洋攻势”,要攻克的就是这些短板,用当下迎难而上的魄力,去抢抓未来的发展先机,积极参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这场攻势的最大亮点就是“实”,不看花言巧语、专盯任务压实。

  在4月14日晚上举行的海洋攻势作战方案答辩会上,评委和答辩人的“交锋”,就一直围绕在6场硬仗的落实上。比方说方案中确定的蓝谷20%的海洋经济年均增长目标,就成为讨论焦点之一:

  “蓝谷目标是打造世界级的海洋创新高地,如果是以现在的体量为基数,20%的年均增长,那几年下来回头看看,能如愿达到这个定位吗?我们的多少落后,就是在看似进步中造成的”;

  “以蓝谷现有的体量和基础,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个高的质量、高的速度的增长,怎么建成高地?比方安装电话,一旦普及率达到30%后,就是几何级的需求、爆发式地增长。蓝谷这样的海洋发展高地,集群一旦形成一定规模,必然要有一个加速集聚期”

  ……

  讨论结果,决定对蓝谷的发展路径进行新的研究规划。

  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发挥好自己的优势,青岛才能真正建设性地参与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海洋攻势”只是首当其冲的一环,还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最大化青岛的海洋优势。

  所幸的是,青岛一共发起15个攻势,都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每一个攻势都有一场作战方案答辩。对于接下来的答辩,我们拭目以待,对于青岛的未来,我们满怀期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