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屠先生!这一次她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惊喜
爱青岛 2019-06-17 13:31

  昨天,有消息称,屠呦呦团队将发布最新重磅研究成果!

  今天(6月17日)早上,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抗药性研究新突破发布,瞬间刷屏网络!

  

  这是继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时隔4年,89岁的屠呦呦再次给我们带来大惊喜!

  这一次,还是青蒿素

  众所周知,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自她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拯救了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世卫组织大力推广的一线抗疟药,是当前全球抗疟的最重要武器。一旦疟原虫普遍对其产生抗药性,后果将十分严重。

  屠呦呦认为,要想破解“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就必须搞清楚青蒿素的作用机理。

  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很短,仅1-2小时,而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三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8小时。而现有的耐药虫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敏感杀虫期。同时,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氯喹、甲氟喹、哌喹等)”也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出现“失效”。

  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最终找到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近期刊载了屠呦呦团队该项重大研究成果和“青蒿素抗药性”治疗应对方案,引发业内关注。

  “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青蒿素还能治疗红斑狼疮

  片剂最快2026年上市

  在“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获新突破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张伯礼称,传统治疗红斑狼疮只能使用免疫制剂保守治疗,难以根治且存在继发感染等风险。

青蒿

  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一般共三期,目前一期已于2018年5月启动,二、三期试验样本量更大,至少还需7-8年。试验顺利的话,预计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正式获批上市。

  【小科普

  红斑狼疮(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疾病谱性疾病。

  由于体内有大量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造成组织损伤,可出现各个系统和脏器的损伤,其临床表现各异,可引起皮肤、关节、浆膜、心脏、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系统损害。

  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短,死亡率高,但系统性红斑狼疮不是不治之症,病人的存活时间取决于受累的脏器及其受累的程度,但大多数病人经及时合理的治疗后可存活10年以上,死亡的原因多数为感染,其次为肾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心力衰竭。

  请让我们再一次记住她的名字

  屠呦呦,1930年生,浙江宁波人。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苹”是一种植物,具体来说是藾蒿,就是平时说的“艾蒿”。

  有人说,她的名字和她的发现就像命中注定一样。

  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可谓历尽了千难万险。

20世纪80年代初,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屠呦呦在进行科研工作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

  当时,全世界受疟疾所苦,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几千年来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噩梦。有数据显示,世界上一半的人口都存在患有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

  美国也斥了巨资进行研究,想要攻破这一人类难题,可惜全都失败了。

  人家那么先进的技术都不行,国内的条件就更艰苦了,用着陈旧的设备,我们能出奇迹吗?

  屠呦呦和研究团队用行动给了世人一个答案。

  1969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成为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汇集编写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集。

  屠呦呦在工作中(翻拍资料照片)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正是这句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给了屠呦呦新的研究思路。

  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疟组分,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屠呦呦在工作中(资料图)

  伴随着屠呦呦的发现,现在以青蒿素为基础,有了疟疾治疗的联合疗法(ACT)。在其帮助下,数百万人的生命得以保全。

  青蒿素的发现,被国际同行誉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结束后,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展示获得的奖章

  屠呦呦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颁奖

  获诺奖2年内,屠呦呦团队正式发表15篇科研论文,其中包括2篇影响因子超过10的重要论文,申报三项专利。

  根据新华社2018年1月的报道,屠呦呦建立的中医药国家实验室正广纳海内外人才,并希望它能“升级”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实验室。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面对诸多荣誉,屠呦呦依然初心不改,她说,“荣誉越多,责任越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请让我们再一次记住她的名字——屠呦呦。

  期待她再一次带给这个世界惊喜!

  【爱青岛综合整理,部分内容来源:新华社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