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交管工作腾飞巨变 从手中红绿小旗到如今的智能交通
青岛晚报 2019-09-19 12:54

  青岛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离不开道路交通的平安有序,而作为这座城市道路交通的守护神,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如今的70年里,青岛交警将手中指挥马车的红绿小旗演变成如今信息化数据化的智能交通。

  历史:建国初期交警手持小旗指挥马车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公安局在治安处的治安科设交通股,交通民警以班为单位分别隶属于各分驻所,并在3日内恢复了全市共6处交通岗位的交通指挥, 6月15日颁布《交通管理暂行规定》,对车马、行人、指挥信号及标志设施等做了明确规定,市区道路交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交通民警指挥时,手持红、绿小旗各一面,配以警笛(哨)指挥车辆(疏导行人,同时担负指挥行人躲避空袭的任务。当时,青岛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为1772辆,交通民警指挥的多为马车和非机动车。

  1950年4月交通队正式成立,直属青岛市公安局治安处,下设5个分队。同年,青岛市公安局颁布《交通规则修正案》,改红绿旗为徒手手势指挥。并在市区主要路口增设信号灯11处。1951年,在原有信号灯的每组中增加黄色灯,黄灯亮时,禁止车辆、牲畜通行。1953年,在没有指挥信号灯的路口边安置圆柱形锥顶木制岗亭。亭内有座椅,安装手摇式灯光转换控制器。

  1955年8月公安部颁布《城市交通规则》,进行全国性交通管理改革。青岛市于10月26日成立交通改革委员会,制定《城市交通规则青岛市实施细则》。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手势指挥信号,改用红白相间的指挥棒指挥;修整道路、调榷交警指挥岗位和行车路线,漆化道路示意线;增设交通信号灯和交通标志牌;设置停车场等。1965年2月,青岛市公安局、建设局、交通局联合整顿交通秩序,禁止地排车、畜力车在中山路、辽宁路等交通要道行驶,拆除街道两侧石条轨,限定机动车在市区的行驶时速不得超过25公里。

  讲述:70年代岗亭里手摇控制信号灯

  今年57岁的高健是市北交警大队杭州路中队的一名老交警,1978年16岁的高健参加了工作。从一线道路执勤执法、道路交通警卫任务、道路交通设施管理到三警联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再到车辆管理宣传岗位,高健一干就是41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青岛交警工作的变迁。

  “我刚工作的时候,正赶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正式拉开,马路上的车也渐渐多了起来,但基本上都是各个单位的车和公交车,除了早高峰和晚高峰以外,马路上也基本没什么车,平时以行人和自行车居多。”高健告诉记者。当时,高健执勤的岗位就在现在的辽宁路与黄台路路口中间的两层红白色台子上,用手势加信号灯引导车辆通行。“路边还有个岗亭,我的同事坐在里面,手动控制信号灯。当时,交通设施比较简陋,仍然沿用手摇式灯光转换控制器,控制信号灯的工具是一个圆盘,圆盘上有一个把手,圆盘下有一些铜片,每个铜片连着这一个路口的红黄绿信号灯。比如说南北方向来车了,就把圆盘摇到南北方向的信号灯的位置,触点一接触信号灯就亮了。”高健说,1979年,控制信号灯的方式由手摇变成了继电器,一个方形的盒子上有红黄绿三个按键,一个按键是控制四个路口都是黄灯,另一个按键是东西双向是绿灯,南北双向是红灯,最后一个按键则与之相反。

  70年代末,青岛市车辆数量急剧增多,经常出现道路堵塞现象。1978年,青岛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5474辆,非机动车204229辆。市公安局于1979年12月采用限制机动货车和外地车辆行驶时间、开辟单向行驶路线等方法,缓解交通拥挤状况。1984年6月市政府颁布《青岛市道路交通违章处罚规定》,公安交警部门依此规定开始实行交通违章罚款制度。同时,对行人不走人行道、在道路上玩耍和机动车违反规定鸣喇叭,以及不按信号骑自行车等违章现象进行集中整顿,交通秩序明显好转。截至到1986年12月,青岛市区有交通指挥信号灯41处。而当时,青岛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29860辆,非机动车480786辆。

  进入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青岛路口的信号灯使用上广州生产的定周期信号灯,通过交警提前设置,根据平日道路上车辆的多少设置信号灯的放行时间。“当时,信号灯的放行时间是交警人工计算出来的,根据不同的时间段,交警在各个路口用计数器采集过往机动车和自行车的数量,从而算出每个路口比较合理的放行时间。”高健告诉记者,进入新千年,交警使用上遥控器来控制信号灯,这样一来,即便是哪个路口突然车辆变多,交警也不需要重新设置信号灯通行时间,只需要按动手中的无线遥控器就能控制信号灯。“无线遥控有时也会不太灵敏,偶尔会出现失灵的情况发生。”高健说。

  今朝:智能交通牵动起道路交通的中枢神经

  近年来,随着青岛经济飞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逐年攀升,截至2019年8月底,青岛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98万辆,预计今年年底将突破300万辆,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通管理的巨大压力,道路拥堵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青岛交警提前预判早做打算,并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建设。

  在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的指导下,目前青岛市搭建完成了以“一个中心(即交管数据中心)”为枢纽,“智能管控、信息服务、综合应用、集成指挥、交通安全”五大平台为核心,“指挥中心、信号控制、视频监控、交通执法、信息采集、交通诱导、信息发布、勤务管理、安全监控、运行维护”十个子系统为支撑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同时为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系统的效能,配套开展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工作,使智能交通系统紧密结合道路交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多措并举缓解交通拥堵。2016年至今,我市已实施交通组织优化400余处,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实力展现科技应用。

  大规模布设微波、超声波、线圈、雷达等交通流采集设备以及复用电子警察共4000余处,综合运用交通流、旅行时间分析、事件检测、气象检测、视频分析等多种突发警情自动发现手段,结合传统的122语音接警、视频巡检、交通公共信息互动等人工采集手段,警情发现手段更加多元、丰富,警情发现效率提升75%以上。“民警依托智能交通硬件提供的大数据分析、运算等技术手段再结合路面实地事研判,能够提前发现路上的堵点和难点,从而提前干预,早做优化,调整信号灯时长、设置区域微循环等交通组织优化措施,使得交通管理工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应用国内领先的大数据检索技术,百亿条过车信息精确信息检索1秒内响应,模糊信息检索3秒内响应;基于地图的可视化智能交通系统,快速锁定警情、周边警力,实时联动信号控制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套牌、肇事逃逸、危化品等重点车辆实时报警、快速布控及行驶轨迹分析,实时查缉拦截。同时,辅助多警种联动执法,服务全市治安大局。

  按照“警力跟着警情走”的警力投放原则,运用互联网思维,围绕“快速出警、快速处置”,通过完善警情位置自动筛选、警区编号自主显示、一键派警、警情单同步推送、短信提醒、指挥中心远程引导等功能,搭建了基于“扁平化指挥、网格化管理”需求的新型市区和高速公路勤务模式。在市区,划分了50个警区,每个警区又下设若干网格勤务。实现了“警区快速应对与中队基础管控”相结合;在高速,建设了20处执法站,实现了“空中视频巡逻与地面警力执法”相结合,与消防、医疗和高速公路管理等部门联勤联动,警情处置效率提升50%以上。

  经第三方(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及应用效果评估显示,青岛市区整体路网平均速度提高了约9.71%,通行时间缩短约25%,高峰持续时间减少11.08%;同时交通信息服务准确率达到90%,交通违法查纠率提升了近40倍。据估算,项目系统应用后城区每年交通行车成本降低约为1.12亿元,在改善空气质量、降低能源消耗、推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调整相关劳动人员就业分配等方面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2015年成为当年世界唯一、国内首个荣获国际智能交通科研应用最高荣誉“IEEE国际智能交通系统杰出应用奖”的系统;2017年1月获得山东公安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8年9月获得公安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8年10月获得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