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新聘人员精简56%
青岛日报 2019-12-20 09:12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青岛高新区紧紧把握功能区改革的契机,并将此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和关键突破点,围绕“瘦身强体、回归本源”根本要求,直面人员臃肿、定位不准、活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对原有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打破行政、事业、企业身份界限,按照企业化模式选人用人,在全市范围内“相马”“赛马”。目前,已全面完成机构设置和岗位选聘,基本完成省、市赋予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任务。

  坚持刀刃向内,推动管委会“瘦身减负”。改革前,青岛高新区托管河套街道、红岛街道大量社会事务,形同“一级政府”,逐渐偏离主责主业,国家级高新区应有的制度、开放、创新无从发挥。为此,青岛高新区直抵“病灶”、猛药去疴。精简职能,将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属地政府承担,将开发运营职能以市场化方式统一交由运营公司承担,全面实行“两剥离”;精简机构,实现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将原有22个部门压缩为“八部一委”;精简人员,突出干部“三化一型”标准,通过资格初审、比选择优、岗位面试,从全市1457名报名竞聘人员中最终选聘部门正、副职和一般工作人员146人,新聘人员较之前精简56%,平均年龄35岁,硕士、博士占51%,干部队伍更加年轻化、知识化,使管委会实现瘦身减负、轻装上阵。

  把握功能定位,推动管委会“强身健体”。青岛高新区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按照“全体起立、重新上岗、择优选配、统筹安排”原则,面向全市选拔“1正4副”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较改革前降低3.8岁,其中4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强化管委经济职能,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聚焦全省“十强”产业体系、青岛市现代产业体系,对原有六大主导产业进行整合,集中精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3+1”主导产业集群。同时,通过制定产业规划、组建运营公司、建设产业园区、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推动产业发展集群化、园区化、基地化、高端化。

  改革考评体系,绩效考核专业化。青岛高新区建立实施以点数、系数和指标数为重点的点因数考核机制,坚持指标联动原则,全面梳理国家和省、市、区四级重点考核内容,采取全员KPI(关键业绩指标)考核方式,将指标层层分解,形成“管委会—部门—个人”三级岗位KPI指标考核体系,个人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奖罚激励、职务调整、岗位变动及人员续聘、解聘完全挂钩。打破“铁饭碗”,坚持以岗定薪、以绩定薪、以能定薪,建立市场化绩效工资制,实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不同岗位薪酬差距可以按规定扩大到2倍以上,以实绩论英雄、让实干者得实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