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核病,这几个小知识你不能不知道
爱青岛 2020-09-30 16:27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可侵入人体各种器官。肺部是感染结核菌的最重要脏器,肺部病变称为肺结核;其他部位的病变统称为肺外结核。

  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菌播散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就有可能引起感染,其他途径如饮用带菌牛奶经消化道感染,患病孕妇经胎盘引起母婴间传播,经皮肤伤口感染和上呼吸道直接种植均极罕见。

  与肺结核病人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学习的人都是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但并非所有接触肺结核患者的人都会得肺结核,首先一部分肺结核患者不带结核杆菌(菌阴肺结核),不具有传染性;其次,即使患者的痰中带有结核杆菌,也取决于接触时吸入的结核菌量,距离近或者患者正在咳嗽、打喷嚏时接触会吸入大量的结核杆菌。第三,即使吸入大量的结核杆菌,也需要看自身的免疫力高低,免疫力高者能抑制结核杆菌在体内的繁殖,免疫力低者,结核杆菌会大量繁殖,对肺部造成破坏,形成肺结核。如老人、糖尿病病人、服用免疫抑制剂病人、抵抗力下降的艾滋病患者等都是容易发病的人群。

  肺结核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

  咳嗽、咳痰2周以上,咯血或血痰是肺结核的主要局部症状,具有以上任何一项症状者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此外,胸闷、胸痛、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为肺结核患者常见的全身症状。

  结核病可防可治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结核病人,及时治疗结核病人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当发现周围有肺结核可疑症状(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者时,就应高度怀疑其是否得了结核病,督促其及时到当地的结核病防治机构就诊,及早诊断,规范治疗,避免因患者就诊延迟造成结核传播。

  切断结核菌的传播途径也不容忽视,提倡注意个人卫生,做好消毒隔离,避免结核菌的扩散。肺结核病人不要面对他人咳嗽、打喷嚏,用手帕或手捂住口鼻,防止带菌飞沫扩散。不随地吐痰,把痰吐在痰盂内,然后进行消毒。病人最好单独住一间房间。房间要经常开窗透风,建议每天至少通风2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被褥要经常放在阳光下晒。此外,应该采取分餐制以避免消化道的传播病人专用的食具要分开洗、分开放,并经常消毒。

  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感染。 按医生要求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病人都可治愈,还可避免传染他人。反之,容易产生耐药肺结核,病人一旦耐药,治愈率低,治疗费用高,社会危害大。

  耐药结核病是指患者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两种以上药物产生耐药的结核患者。往往发生在经标准短化方案和复活方案反复治疗失败的患者,多见于复治结核病患者。出现耐药结核病的主要原因包括:

  不规律用药,不能按时、按疗程用药,此类患者大多病史已久,反复发作,早已出现耐药性;

  初始耐药;主要是由于不依从或不恰当的药物治疗方案;

  经济困难,因家庭贫困,发病早期大多不去医院诊治,病灶难以吸收,结核菌长期存活;

  药物不良反应,迫使化疗方案中断或更改;

  营养不良,由于结核为消耗性疾病,营养不够,休息不好,造成免疫力低下,易复发,易耐药;

  心理因素,患者害怕抗结核药物引起不良反应,因此,不遵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自行购买一些认为副作用小的药物,不能继续正规治疗,致使病情迁延不愈,终致耐药;还有些未婚青年,明知自己身患肺结核,害怕人知道,不去医院诊治,怕影响婚姻,导致病情加重,多种病变并存,给治疗带来困难;也有病人偏信中医,自行停药。 其他原因,如频繁更换医生,治疗失去联系。

  耐药结核并不可怕,只是患者对结核病知识的欠缺,而不按要求规范服药导致病情恶化。下面给大家普及一下耐药性结核的预防知识。

  预防的关键是早期发现病人,坚持正确积极治疗肺结核,不擅自停药和换药,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为减少和预防耐药结核菌的传播,建议耐药结核患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患者早期应住院治疗。

  病人也应自觉注意隔离,出门最好带口罩,不到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去,不随便对人咳嗽,不随地吐痰等

  居民家庭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和清新。

  患者的餐具应专人专用,定位单独放置。用过的餐具在开水中煮沸20分钟后晾干。洗漱用品用1000mg/L的有效氯消毒溶液浸泡30分钟冲洗晾干备用。

  护理耐药肺结核患者的家属要佩戴医用口罩,同时患者佩戴有较强阻隔功能的口罩并避免与儿童接触。

  家属护理患者后或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后均需进行洗手,建议用流动水洗手。 注意休息、增加营养、合理运动,以增加自身抵抗力,促进康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