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首批农民艺术家名单出炉,城阳俩人入选
半岛网 2020-10-12 15:44

  记者获悉,为展现新时代农民新风尚新气象,培育和褒奖乡村文艺人才,青岛市文联自上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首批农民艺术家的申报工作。市文联组成首批农民艺术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区、市文联推荐的农民艺术家建议人选进行了初评、终评后,经市文联党组会议研究审议通过,共评选出青岛市首批农民艺术家15名。

  10月8日,青岛市文联对首批农民艺术家人选进行了公示,其中,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刘世洁、河套街道尚家沟社区刘世普入选。

  刘世普

  痴迷泥塑50余载,捏出艺术人生

  今年78岁的刘世普是青岛城阳区河套街道尚家沟社区人,也是“刘氏泥塑”的传承人,2016年,他就拿到了山东省文化厅颁发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泥塑”证书,痴迷泥塑50余载的他,用双手“捏”出了一番名堂。

  刘世普的姥姥和母亲曾经是村子里仅有的会捏泥塑的人,小的时候他经常看到母亲将过年放鞭炮的纸扫成堆,黄泥淘成稀泥,二者在一起捏成各种容器,干了以后盛米盛面不怕受潮,这样的泥塑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深受乡邻的喜爱。耳濡目染,刘世普17岁时开始学习乡土泥塑和绘画。数十年的操练,刘世普的泥塑步骤总是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和泥,揉捏,棉花揉入泥胎,便如钢筋撑起结构,起泥条,不断拍打,这些拍打而成的泥条,卷身直立,双手为具,反复揉捏。劲,达于指尖,透于泥土。一挑一压间,泥塑已从泥胎中脱颖而出。

  刘世普的泥塑作品涉猎广泛,山水名胜、人物花鸟、瑞兽仙佛无不涉及,而尤以表现人物见长。他创作的《道教神仙六十甲子》《贵妃醉酒》等作品,其人塑形象栩栩如生,流畅分明的线条、生动饱满的造型、鲜活丰富的表情,无不让人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美,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捏什么像什么的刘世普还因为自己的泥塑手艺与电影“结了缘”。2009年的时候,电影《暖阳》开拍,电影讲述了一位农村爷爷用自己独特的泥塑手艺,最终“俘获”城市孙子“芳心”的故事,而刘世普就是主演李万年的替身。

  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突破自己。捏泥塑之余,刘世普会翻阅大量书籍,或者走到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生活中,仔细观察、就地取材,有时晚上睡觉突然来灵感了,他会起来用纸先把构思画下来。刘世普从不吝啬向外人传授自己的生平所爱。“只要有人想学,无论年龄大小我都愿意手把手免费他们,这个东西越多人喜欢越好,可以让它更好传承下去。”近些年,刘世普还不时受邀到各中小学讲授泥塑课程,累计教了数千名学生。

  刘世洁

  30年坚守,留住300年胡峄阳传说文化

  刘世洁,青岛峄阳文化园主任、“胡峄阳传说”的研究者。他倾尽三十年心血,全心投入在挖掘整理和研究胡峄阳的历史资料和胡峄阳传说的工作中。正是他的努力,让胡峄阳这位备受后人推崇的先哲清晰地浮现在世人眼前。“胡峄阳传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城阳人而言,“胡峄阳传说”现在是家喻户晓,对于此,刘世洁功不可没。

  以前对胡峄阳的认识,多是通过一代代人口耳相传,文字性资料很匮乏,这为刘世洁研究之初带来了不少难题。即墨、胶州、崂山三地,他自己都记不清跑了多少次,拜访过多少位文史研究者。一份热忱,一份坚守,刘世洁在对“胡峄阳传说”研究的道路上一干就是三十年。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工作,2011年,刘世洁主持编纂的《胡峄阳传说》问世,同年《胡峄阳文集》出版。

  从口碑相传到系统成册,“胡峄阳传说”逐步地被挖掘考证,备受瞩目。刘世洁为“胡峄阳传说”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世人留下了走进先哲、触摸历史的机会,为众多“胡峄阳传说”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借鉴、指明了研究方向。2014年,“胡峄阳传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