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十九大报告数十处提到新兴产业。红岛经济区的发展数据已然成为其优秀注解——截至2017年10月,红岛经济区累计引进重点产业项目1080个,高新技术企业117家,创新创业项目超1700个,各类高层次人才近5000人,“千人计划”专家总数占全市1/3以上……肩负900万人新北部的梦想,红岛的蓝图上写就一个关键词:创新创业先导区!
《红岛红手机报》深度解读“2017,红岛再出发”,现推出第二篇——创新创业篇。
人才先导
人才特区集聚海内外英才

人才,是支撑创新的关键。作为全市的“人才特区”,以“国家自创区”建设为契机,青岛高新区不断深化“人才特区”建设,让每一位到此来立志奋斗的人感觉越来越安心、越来越舒心。“除了创业,别的我都不用考虑!”已成为青岛高新区创业者的共识。
青岛高新区新引进院士3人、“千人计划”专家7人,累计引进院士27人,55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总数占全市1/3以上,数量居全市第一,海外归国人才700余人,高层次人才总量接近5000人,园区人才总量接近5万人……近几年,青岛高新区人才资源快速集聚,这一串串数字正是深入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的直接体现。坚持改革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才特区”,成为集聚人才的“政策洼地”;立足全球视野,吸引集聚海内外英才,成为唯才是举的“人才高地”;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动力十足的“创业福地”,高新区的人才特区建设已加紧步入“快车道”。
招才引智汇聚高端专家人才

青岛高新区实施“掐尖行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新引进院士3人、“千人计划”专家7人,累计引进院士27人、“千人计划”专家55人,各类高层次人才近5000人,“千人计划”专家总数占全市1/3以上。这些招才引智成果均得益于高新区的“人才特区”政策体系——每年设立亿元专项资金,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按照评价认定“特区人才项目”的层次给予100万—5000万元不等的创业扶持资金支持,并在办公用房、购房安家等方面出台18项优惠政策。
平台支撑
六大产业布局引领高新区创新发展

2017年,青岛高新区的产业布局开始了新的深刻调整。软件信息产业、医疗医药产业、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互联网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等六大产业,被确定为支柱性产业,开始倾力打造。为此,青岛高新区放眼全球引进最顶尖的科研机构,在核心技术这一产业的“源头”上抢占制高点。
9月初,华为来了,在红岛建设青岛基地总部。腾讯和百度这两大巨头也将红岛作为重要的战略支点,布下“重兵”。此外,还有联东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小镇、中兴网信青岛科技产业园、海克斯康智慧产业园、美空网总部、开心麻花总部等一大批旗舰项目被红岛网罗至麾下……凭借着日益茂盛的产业森林的“生态效应”,红岛新项目的进驻呈现加速态势。“从现在看,围绕六大产业,每年将至少100个新的产业项目进驻。保守估计,3年之后,红岛就将成为青岛产业格局中最重要的增长极。”有关负责人自信地说。
四大平台助推创新创业发展

青岛高新区围绕科研院所系、高校系、企业系、海外系等高端资源,着力打造四大创新平台,成为园区创新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曾有超过15家的科研院所密集造访青岛高新区,还有40家院所表达了合作意向,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已率先签署了合作协议。青岛高新区累计引进建设“国字号”创新平台16个,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投入使用、中科青岛时空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校合作项目落户建设、青岛钱学森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依托青岛高新区搭建起的日益完备的创新体系,中科系顶级研发成果在这里成功转化,成功突破转化“瓶颈”,实现了顶级研发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最早来到青岛高新区的光电院,4年间已在激光照明、北斗导航、水质检测、三维场景重建、虚拟立体成像等技术领域孵化出了10个产业化公司,推动了北斗导航领域产业在青岛的快速跃升。
立足全球打造新型留学人员智库

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岛高新区肩负产业引领、创新发展的任务,最渴求的就是人才。为此,青岛高新区面向全球吸引集聚各类人才,建成了“千人计划”青岛创业示范基地、青岛留学人员创业园、留学报国基地等国家级海归创业孵化载体;积极与汇聚尖端人才的欧美同学会对接,通过共建“千人计划”创业示范基地和留学报国基地等形式,为吸引、推荐、服务和培养人才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搭建起人才发展载体的基础上,就要“广栽梧桐引凤来栖”。2017年4月,“相邀红岛创业报国”2017欧美同学会海归创业学院(硅谷)创业中国青岛对接会在青岛国家高新区举行,青岛高新区与欧美同学会海归创业学院、美中高层次人才交流协会共同签署了《人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就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海外智库建设等开展深入合作。
创新创业服务
专人专事事业部成“吸金石”

近两年来,在引进了大量的高端科技项目基础上,青岛高新区按照“专门、专人、专注、专业”的原则,进行自我革命,建立了适合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事业部”制。管委会大楼里,挂了多年的“委办局”的牌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十大“事业部”。软件产业事业部、信息技术产业事业部、生物制药产业事业部等十大事业部代替了原来的招商局、投资促进局等政府机构的部分职能。
“事业部”制减少了管理层级,政府职能从过去的“签字盖章”变成了现在的“专业服务”,原来多是企业有事找“委办局”,现在多是“事业部”天天围着企业转。这样既打破了青岛高新区招商工作中“装到篮子都是菜”的弊端,又改变了过去单一项目、单个企业的招商模式,转为打造产学研一体化、集群化,构建了完整产业链的大招商格局。
政策福袋为人才提供贴身服务

青岛高新区已成为高端人才聚集的高地。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人才总量已达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接近5000人。这些招才引智成果均得益于高新区的“人才特区”政策体系——每年设立亿元专项资金,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按照评价认定“特区人才项目”的层次给予100万—5000万元不等的创业扶持资金支持,并在办公用房、购房安家等方面出台18项优惠政策。
目前,青岛高新区已对66个高端人才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投入专项资金达到1.6亿元。此外,高新区全力推进“蓝贝创客计划”,着力营造最适合高端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青岛基金谷,发起设立4支亿元产业基金,组建5亿元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成立专业人才服务公司,构建起“1个大厅+N个服务站”的人才服务网络;完善人才公寓服务保障,投入1000余套拎包入住式的人才公寓。
五证一章少跑腿快办事

项目集中落户,光招来还不够,还要靠软环境加以维护。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激发企业活力和竞争力,青岛高新区坚持先行先试,在全市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局改革,行政审批效能不断提升,营商投资环境全面优化。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青岛高新区全市率先为园区企业提供设立登记“一口受理、五证一章”服务,将以往各部门间的“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一次性录入涉及企业设立的工商、公安、税务、统计、社保等多个部门材料,办理时间由1个月缩短至3天,让企业少跑腿、快办事。
此外,深化“互联网+行政审批”,青岛高新区启动审批“快捷键”。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以企业名称自助查询、网上申请受理审核、发放电子营业执照“三位一体”,大力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利,有效提高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信息化、便利化和规范化。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红岛红手机报》“2017,红岛再出发”专题第二篇——创新创业篇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