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市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青岛工业软件研究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长春光机所、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北大科技园、西南交大轨道交通研究院……十年来,青岛高新区围绕科研院所系、高校系、企业系、海外系等高端资源,着力打造四大创新平台,不断为园区高端科研发展提供强劲驱动力。

康立泰获批国家一类新药
2017年10月,青岛高新区“千人计划”专家赵毅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KLT-1101(即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2)获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不仅显示了青岛高新区科研方面的“原创能力”,也对国家抗癌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在国内,一种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时间周期一般是10年,然而多数药企并不愿意耗费这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研发新药,尤其是程序更为繁琐的国家一类新药。但在青岛土生土长的赵毅却有着一种别样的“执着”,“中国的科研水平并不差,高尖端领域更是人才济济,只要我们肯十年磨一剑,一样比得了国外。”
作为一类新药,KLT-1101还未上市便已成为“明星”,它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研药、一类新药,也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拿了多项科研大奖。KLT-1101的主要功效是针对癌症患者放化疗之后所产生的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等症状而导致的造血功能损伤致使患者无法完成治疗周期甚至死亡的现状,可促进全血象恢复,从而提高病人的免疫力。赵毅告诉记者,科研就是要有创新精神,“现阶段各个领域的发展还是要偏重于拥有自己的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在享受青岛高新区有利政策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项目创新,要找到自己的“靶点”,找出自己的新思路。目前,康立泰已申请重大发明专利7项,获得国家正式授权的重大发明专利3项。

打造高新科研产业聚集地
青岛高新区借省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的历史契机,抓机遇,快步走,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发挥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集聚创新效应,在区域内构建起“企业+科研院所+产业载体”协同发展的“科研创新圈”,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科研院所综合服务事业部副部长迟明介绍说,青岛高新区地处“三湾三城”的中心,励志做高做新,成为未来产业的集聚区,“将来科研产业的重心会偏向高新区这边,不仅因为这里有科研的相关政策,更是因为这里是科研院所的集聚区。”
协助长光所解决产业化公司注册问题,协助声学所解决双路供电问题,协调解决中科研发城信号铁塔迁移问题,协助管委相关部门解决光电院工程尾款遗留问题,与光电院共同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问题……相关负责人介绍,科研院所的落户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大力加强引进高端创新项目的同时,高新区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效能,采取专人代办制度,做好保姆式服务,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引导院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仅2017年上半年,引进院所新增科技项目44个,已落户院所自主研发的活动部件监视器、敷板式吸声降噪器等实现产业化应用。
青岛高新区围绕科研院所系、高校系、企业系、海外系四大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引进“国字号”创新平台16个。下一步,青岛高新区将着力建成一批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平台,集聚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孵化培育一批科研团队,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2022年,力争实现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51%,引进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7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88件,高技术企业达到240家,使科技创新能力走在全省前列。
中科系助力打造科研氛围
在中科研发城一路之隔的西侧,一座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声学科研及产业化园区已拔地而起。站长慈国庆介绍,中科院声学所青岛研发基地自主研发的吸声降噪材料——敷板式吸声降噪器现已经进行批量生产,应用于青岛轻轨11号线等线路,在满足超薄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了降噪7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青岛市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新型航天小相机也随着北斗导航卫星“上天”;青岛工业软件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便携式MVB协议分析仪已应用于高铁检修、检测,正逐步代替国外同类设备……目前,已有5大中科院院所重磅落户青岛高新区,另有超过15家院所密集造访,40家院所表达合作意向,高新区的科研院所正呈“加速度”集聚。
近年来,科研院所综合服务事业部坚持靶向招商,大力加强高端创新项目引进,梳理院所引进各类政策,制作宣传册、宣传视频,进一步细化招商工作。2017年上半年,中国航天十二院青岛分院、钱学森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中科院光电院青岛时空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签约落户,青岛中科院先进产业研究院共建协议经中科院院长办公会研究,中科院理化所等4个合作项目加紧推进。

广栽梧桐引凤来栖
在科研的初期阶段,资金和人才的短缺,往往令科研人员头疼不已,然而在青岛高新区“人才特区”,只要科研项目有说服力,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2014年,“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刘敬权教授来到高新区创建了青岛华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当年获评“青岛人才特区”一类人才项目,获得创业扶持资金300万元。刘敬权说,这笔扶持资金对公司的发展意义重大,让自己可以在科研项目发展的初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在这300万元资金的撬动支持下,公司具备了石墨烯规模化生产的能力。
数字与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青岛高新区着力打造的“人才特区”政策体系,政府每年设立亿元专项资金,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按照评价认定“特区人才项目”的层次给予100万-5000万元不等的创业扶持资金支持,并在办公用房、购房安家等方面建立18项优惠政策。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对66个高端人才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投入专项资金1.6亿元,“人才特区”经验做法荣获2016年全国基层人才工作最佳创新案例奖。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已引进中科系在内的科研机构10余家,聚集科研院所系高端科研人员近300人,其中,发达国家院士6名,两院院士2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5名,累计申请专利近229项,其中发明专利105项,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30多个,累计申请各级科研经费约2.2亿元,技术交易额近亿元。通过中科系等科研机构的引进带动了北斗导航、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等多个高端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坚持改革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才特区”,成为集聚人才的“政策洼地”;立足全球视野,吸引集聚海内外英才,成为唯才是举的“人才高地”;激发原创活力,培育战略性科研产业,成为动力十足的“科研福地”,青岛高新区的人才特区建设已加紧步入“快车道”。
(来源:宣推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