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岛街道召开旅游发展会
爱青岛 2018-07-06 09:00

  近日,红岛街道旅游发展恳谈会在韩家民俗村景区召开,街道领导、旅游专家、五大景区负责人及社会知名人士参加了恳谈会。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红岛旅游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红岛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大规划,新契机

  青岛胶州湾新增为国家级海洋公园。红岛未来将以建设“科技、生态、人文”新城为目标,逐步建设成为多元的文化旅游生态岛。“一轴、一带、六板块、多中心”的规划结构加上“双快、一环、五横、三纵”的交通规划,这都彰显了红岛的高端定位,为红岛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二)区位优势明显

  红岛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大青岛空间中枢,临近机场、铁路枢纽,高速、跨海大桥、地铁等贯通东西南北,拥有理想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自然条件更是得天独厚,三面被胶州湾环抱,海岸线长35.2公里,陆地面积28.79平方公里,拥有独特的海岸风光。

   (三)旅游资源丰富

  依靠优质的海域条件,红岛海鲜的美味声名远播,“红岛蛤蜊”早已成为青岛的名片。红岛历史文化深厚,民俗活动丰富,渔盐文化、青云宫庙会历史悠久, “洪州府”“郎君港”“龙王庙” “没尾巴老李”等传说广为传颂。

   (四)旅游发展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涵盖科技游、民俗游、滨海游的五大景区,100多年的青云宫庙会、15届红岛蛤蜊节、7届东夷渔祖郎君节、方特7周年,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吸引的游客数量逐年上升,游方特、赏民俗、挖蛤蜊、吃海鲜已成为游客的必选之一。

   二、红岛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

   (一)旅游淡旺季明显

  一是部分景区旅游产品单一。受涨落潮影响,休闲渔村、黄澜赶海园开展赶海拾贝有时间限制,但景区内没有其他旅游产品可以丰富游客体验,来对了时间则收获颇丰,来不对时间只能“望洋兴叹”。韩家民俗村基础条件较好,但主题不突出,游客互动性、体验性较差。

  二是具有明显的节会效应。郎君节、蛤蜊节、青云宫庙会期间,各景点游人如织,旅游收入瞬时达到顶峰。节会之后,各景点基本门可罗雀,大量的景区维护费用成为沉重的负担。

  三是受季节、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各景区普遍存在明显的淡旺季。“淡季让游客到红岛看什么”是一个需要下功夫解决的普遍问题。

   (二)旅游资源整合力不强

  一是现有各景区各自为战,缺乏联动性,相互之间没有协同配合,方特一家独大,信息共享、资源互补等基本空白。

  二是旅游乘数效应有待进一步扩大。游客冲着方特来红岛,一头扎在方特玩一天,体验完后离开红岛奔赴下一站,方特只留下游客的门票,红岛只留下游客的背影,发挥不出旅游乘数效应,亟待拉长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急需丰富与完善。

   (三)专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管理理念需进一步提升。除方特外,各景区普遍缺乏专业团队运作,管理停留在粗放、不规范状态;部分景区没有加强对市场的研究,缺乏中远期发展规划,管理相对保守,没有大胆推出新产品。人员管理水平不高,礼仪常识、服务意识都存在问题,影响游客体验质量。

  二是营销能力弱,缺乏专业推广营销平台与渠道,创意策划、节会活动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各景区在满足游客需求方面基本处于被动状态,离创造需求、引领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旅游基础配套较差

  一是各景区基础配套跟不上游客需求。除方特外,各景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等条件还比较简陋,限于发展现状,景区难以加大投入进行改善。区域交通条件仍然有限,餐饮、住宿、购物等接待能力仍然很有限。

  二是旅游便利性差。缺乏旅游标识、标牌,游客进入便利性差。同时,区域文化氛围、雕塑、造景小品等没有体现出渔俗文化特点,地域特色有待进一步凸显。

   三、红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经过深入交流与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在当前发展状况下,不能超规划探讨旅游产业发展,也不能固步自封,在现有旅游设施的基础上,深挖旅游资源潜力,强化旅游资源整合,实现提质增效是目前红岛旅游发展的基调。

  恳谈会后,街道委托青岛大学旅游学院师守祥教授做《红岛旅游发展三年(五年)行动方案》,对韩家民俗村、休闲渔村、黄澜赶海园、青云宫等实施市场再启动,把潜质优良的作品推向市场,推出青岛海鲜厨房、海洋公园等区域旅游产品,为红岛旅游注入生机和活力。

  (来源:红岛街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