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代表性传人刘世普一生钟情泥塑艺术,在《印象红岛:塑泥成像,功在泥外(一)》中,我们讲述了他重铸妈祖神像的心路历程。为践行当年的诺言,刘世普钻研于技艺,寄情于作品,而塑关公则是他的得意之作。

取土,和泥,揉捏,这一套动作,刘世普早已熟稔。而棉花揉入泥胎,便如钢筋撑起结构,千年不坏的秘密,古人早已摸透。
起泥条,不断拍打,刘世普掌握着节奏。以尺度量,各边的长度必须分毫不差。
拍打而成的泥条,卷身直立,双手为具,反复揉捏,劲,达于指尖,透于泥土。
一挑一压间,将军肚从泥胎中脱颖而出。
泥身直立,泥条塑形。深谙泥土的刘世普懂得倾听泥性。泥条在他的手中变得听话而柔顺,不需要工具的加持。一双手,几揉搓,关二爷的身形渐丰。
龙点睛,凤描尾。关公之妙却在于不怒自威的神情。
这一次,刘世普选择闭门修炼。书架简陋,略有凌乱。但书乱,心不乱。
风乍起,秋雨微落,刘世普终于开始了创作。
细竹签,勾画五官位置。双指一推,脸颊出现。一挑一摁,鼻若悬胆。指尖蓄力,以竹做笔,笔锋划过泥土,方见眉若锋,眼入鬓。

《三国演义》中记载,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被汉献帝赞誉为:美髯公。髯即胡须,二尺则是现今的46厘米左右。
刘世普的关二爷延续了美髯公的外形。为了达到他眼中的细致,美髯公的胡须必须是五根泥条捏塑而成,少一分不敬,多一缕不美。
披长袍、着战帽、簪红缨。细细打磨中,关二爷素胚初成。剩下的便是精雕细琢的硬功夫,刘世普对此从不马虎。
又是周末,泥塑关二爷已进入阴干状态。与此同时,刘世普的一双儿女照例来到工作室陪伴父亲,学习泥塑。
面对儿女的刘世普此刻分外慈和,女儿小小的进步也能引起父亲由衷的欢笑。天伦之乐缓解了刘世普多日来辛劳的身心。对于手工艺人来说,后继有人便是对他们技艺最大的肯定。那塑成之后的关二爷又是怎般模样呢?请您关注由红岛网络电视台出品的微记录片栏目《印象红岛》:塑泥成像功在泥外(三)。
(来源:宣推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