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联播头条聚焦我区
爱青岛 2019-01-25 09:00

  近日,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栏目头条播发了青岛高新区通过智能制造产业育成,扶植壮大机器人企业创新研发,推动我省传统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进经验,下面请看详细报道。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山东实体经济雄厚,但却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山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通过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等,为传统制造业插上智能化、信息化的翅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青岛一企业轮胎生产车间,一套智能半钢成型机刚刚上线。它的“智能”性在于,能在轮胎生产中抓取分析上百项数据,实现智能压合。有了大脑的生产线,效率提高3倍多,每40秒生产一条轮胎。

  赛轮集团青岛工厂副总经理赵永刚说:“它能稳定地实现日产1600条的生产能力,就是一台顶了过去三台的产能,在轮胎的均匀性方面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

  这家老牌轮胎制造厂,原来装备落后,仅2012年退赔额就高达6000万元。严峻的市场形势,让他们加快了智能改造步伐。

  赛轮集团副总裁朱小兵说:“由于人为因素参与过多,而且更主要的是关键节点都是有人为来进行控制的。”

  据统计,山东近4万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近六成处于产业中低端。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山东把工业机器人作为发展重点,以此带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仅在青岛高新区,就引进培育了100多家机器人企业,涵盖全产业链,这里也成为首个国家级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青岛高新区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事业部部长李德强说:“从事智能生产线的集成解决方案研发和实施都给予100到300万元的支持,对于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以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一直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赛轮,很快在青岛高新区找到了一家机器人企业。他们首先从智能仓库突破,量身定制了智能化装备。

  科捷机器人研发科室主任苏志同说:“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整个环节不需要人工进行参与,可以将轮胎的混装正确率达到百分之百。”

  近两年,山东工业机器人增加值平均增速达44%,新产品产量平均增速达1倍多。随着机器人的蓬勃发展,又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个智能化工厂,采用的机器人往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型号、不同年代,一些较早的机器人甚至连制造商都找不到了。

  根据山东《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每万名工人配套使用机器人数量达到200台以上,这远高于2017年国家制定的每万人88台的标准。最近,全省经济工作会又提出,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行动,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产业处处长王桂强说:“可以说智能制造是实现传统企业升级的跳板,也是助推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是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来源:山东电视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