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红岛丨鱼皮鼓·余音不绝
爱青岛 2019-02-13 10:11

  和吕帅帅一样表演鱼皮鼓的,还有宿流社区的其他渔民,他们有的甚至没有表演基础,在李知林的带领下,从未登过台到喜欢舞台,这期间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和对鱼皮鼓的热爱。但是,李知林却不曾因为他们是非专业演员而放松要求。

  他们这次的排练和以往不太一样,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挂上贝壳项链,若不是现代的排练室,时间仿佛穿越回了几百年前。

  这次表演是在“红岛经济区阅读分享季”主题活动上的开场节目,第一次把它带给学校的孩子们,李知林将第一个整理出来的鱼皮鼓曲牌《渔鼓唤醒五百年》进行深层加工,从乐器、服装到舞蹈动作,都尽量把它呈现得再完美一些。

  一次表演需要20个人参加,大家白天各忙各的,晚上凑到一起排练,有时候排练到八九点。他们即将演出的,是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船只和渔民要出海的欢乐心情。

  鱼皮鼓表演者李延福说:“这不叫他姥娘来吃鱼,我演的就是他姥娘的角色。”

  鱼皮鼓表演者徐金萍说:“热闹,也表达了渔民的一种心理。也希望出海以后能打到这么多好海货。”

  排练了好几天,距离登台表演还有不到24小时,表演队伍中却依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李知林收起往日的笑脸,变得严肃起来。对于李知林的严厉要求,大家也都很理解。

  鱼皮鼓表演者吕松良说:“排练的时候必须严厉。”

  鱼皮鼓表演者刘丰双说:“他就得拿出渔民这种豪放的声音来,才能出来这种结果。”

  鱼皮鼓团里的演员年龄从30岁到70岁都有,这是李知林为了传承鱼皮鼓做出的选择。

  李知林说:“这些演员都是当地三个年龄段,我找的,为了传承。为了复原过去那种情况,60到51一档, 40到30一档是一部分人,30到20岁是一部分人。为什么这样呢?原来那帮人能表现出原生态的那个味儿来,这个30岁的人基本上一合节拍就合上了,为了传承下去,二三十岁的再接下去,这样就不断了。”

  所有的鱼皮鼓演员虽不是专业出身,但是所有人的表演都富有感染力,表演中用到的舞蹈动作也都是渔民生活中常用的推船、打鱼动作,对于熟悉编排舞蹈的徐金萍来说,把这些普通动作和舞蹈结合,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徐金萍说:“其实你看着没有规定的动作,看着像很简单,其实表演这个也挺难的,第一个你要放开,像我一般都是表演民族舞、现代舞,很优美那种,但是表演这个你得放开,一开始也不好意思,很拘束,说话很小心,很谨慎,但是了解了以前的渔文化的时候,就觉得应该是这样一种方式表现,大家就开始慢慢排练,必须要了解以前的历史,你才能融入进去。”

  鱼皮鼓特有的方言歌词,听懂需要了解历史,表演更需要了解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把古人的那种感觉呈现出来,进而感染观众。

  刘丰双说:“作为我演员来说,穿起这套衣裳,拿起这个鼓来,感觉心情很愉快。”

  徐素珍说:“第一次登台的时候,心里非常高兴,但是有点紧张,现在一点也不紧张了,非常活跃。”

  吕松良说:“比较接地气吧,老百姓也能看懂了。表演起来也比较顺。”

  活动如期举行,鱼皮鼓的开场表演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孩子们更是非常好奇。

  学生孟雨欣说:“看完之后感觉哇塞,真的是太棒了,第一次看到,这些经常在生活中出现,但是我并不常见的一个画面,它很生动形象地演出来了。”

  在李知林的带领下,鱼皮鼓表演队伍越来越熟练,大家都在传承鱼皮鼓的道路上摸索着、努力着。李知林一直想还原鱼皮鼓的表演场景,下一期就带您一起去海边看一场原生态的鱼皮鼓表演,穿越回五百年前。

  (来源:宣推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