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海东社区 与时俱进露新颜
爱青岛 2019-08-27 09:00

  站在怡和路向南望去,视线尽头是胶州湾,左手边是生意兴旺的门头和职工公寓,右手边是塔吊林立的新安置区,这里就是河套街道潮海东社区。这个胶州湾沿岸的渔村,通过出海捕鱼和水产养殖在街道众多社区中率先过上了好日子。如今出口加工区发展迅速,为周边带来了大量流动人员,潮海东也借此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公寓出租和网点建设等方式,带领居民把生活更上一层楼。

  胶州湾养育代代潮海人

  站在潮海东社区向南望去,就是景色秀丽的胶州湾。在为潮海东提供了优美居住环境同时,胶州湾以广阔的胸怀馈赠给潮海东居民丰富的物产、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潮海人。由于社区临海土地贫瘠,每年的农作物不足以支撑生活,勤劳的潮海人就开始借助胶州湾的渔业资源资源优势自力更生,通过出海捕鱼满足日常生活。早在七十年代,社区渔船多为体量较小的帆船,船可以轻易从社区南侧的浅滩上靠岸,一到渔汛期,渔民们就从这出海,一艘艘帆船缓缓出海、在一家人的期待中载回满仓鱼虾。

  到了八十年代,一种新的捕捞方式开始兴起,渔民们称之为“下小海”:在岸边的浅滩上用竹竿固定好撑开的渔网,海水上涨将新鲜的海货带上岸,潮水褪去海货就留在了渔网里,渔民们就可以“坐收渔利”。

  与此同时,海产养殖也在这时候开始兴起。由于潮海东沿岸滩涂坡度小,居民们便在岸边建起了堤坝开始从事养殖。沿岸的滩涂被长长的堤坝分为南北两侧,靠近岸边的北侧滩涂建成虾池;水位较深的南侧为天然的蛤蜊养殖场,只需在开春撒上蛤蜊苗就可以等待来年夏秋收获。通过各式各样的渔业生产方式,潮海东社区居民们即使在土地贫瘠的条件下依然过上了好日子。

  赶海抓小海鲜惹人艳羡

  如果说大海对于老一辈来说是养家糊口的资源库,那对于他们的子孙来更是儿时的回忆和眷恋的情结。众所周知,青岛作为一座沿海城市海产丰富,蛤蜊、黄花鱼等大名鼎鼎的海鲜是不少人的心头好。而在河套,“四小海鲜”泥蚂、海沙子、末货、蚝艮的名气同样不小。由于河套环胶州湾沿岸的浅滩为半泥半沙的“泥滩”,十分适合这些“小海鲜”停留,因此盛产这“四小海鲜”的,当属潮海东。

  其中蚝艮每年二至四月为大量上市的季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潮海东社区居委会主任徐方秋正值十几岁,年轻好动加上热爱大海,每逢闲暇时候他就去赶海,“踩蚝艮”也就成了他当季的最大乐趣。每当这时潮水退却后,平整的泥滩裸露出来,上面布满了小孔,这就是蚝艮存在的标志。“那时候蚝艮多,看到滩上有小孔就在四周用脚踩,蚝艮就会从小孔里钻出来,这样踩上不多久就可以收获满满一小桶,家里中午就可以添菜了。”回想起年少时踩蚝艮的画面,徐方秋依然十分向往。那时潮海东的家家户户都能吃上鲜美的蚝艮,如今量少,海鲜市场很难见到蚝艮等“四小海鲜”的身影,个别有售卖的,一般凌晨就被酒店采购人员买走。

  除了捕捉时令海鲜,潮海东居民日常也会紧跟潮汐变化赶海。每月初一十五是天文大潮,一天潮涨潮落两次,由于潮海东沿岸滩涂宽阔,每逢落潮就会有大面积的滩涂裸露出来,沿岸居民们抓住这一优势,算好日子就去赶海。潮水落到最低位置后会停留一小时左右然后开始回涨,中间这段时间滩涂面积最大、水位也不再变动,渔民就可以尽情带着工具捡拾鱼虾贝类,当地人成为“赶潮头”。尤其是晚上落潮,村里人都闲下来,大家成群结队打着手电去赶潮头,滩上密密麻麻全是人,家家户户都能满篓满筐,赶潮头成了不少七八十年代生人的美好记忆。

  抓住机遇转型第三产业

  由于出海捕捞危险性大,越来越多的渔民弃船上岸,开始转型谋求新生活。在潮海东社区北侧,是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区的成立,带动了河套街道的发展,更为一街之隔的潮海东创造了机遇。

  从怡和路向南一走进潮海东社区,就能看到竖立的楼房和整齐的网点,网点房周边人来人往带动了社区集体经济活跃,这都是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和有远见的潮海东领导班子的功劳。2003年,出口加工区批准成立,位于潮海东社区北侧,仅仅隔着一条马路。企业的不断入驻带来了大量人口,住房和基础设施的需求也随之而来。潮海东社区在街道的支持下修建了4幢职工公寓楼,用来解决加工区职工的住房问题。公寓楼外侧便是密密麻麻的网店房,商店、餐馆、旅馆等日常需求都可以在这里满足。每到午饭时间,出口加工区的大量员工到这里饱餐一顿,街道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被居民们称为“河套中山路”。

  加工区的成立为潮海东居民创造了商业机会,也吸纳了部分居民到此就业。原本跟随老一辈出海的居民都选择走出渔村、到附近和更繁荣的地方创造新生活。

   助老食堂送上暖心服务

  在青年人走出社区谋发展的同时,工作日家里行动不便老人的午餐成了问题。民有所忧,我有所应。去年年底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潮海东社区将社区中原有的一处快餐店铺重新装修,打造成河套街道首家“助老大食堂”。社区党支部书记徐正穆介绍,助老大食堂位于社区中心商业街北侧,目前食堂内外部装修已经完工,内部包含后厨区和进餐区,其中进餐区可容纳120余位老人同时就餐,整个食堂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用。

  “启用后的助老食堂将配备有专业的厨师和营养搭配人员,每天中午时间段为社区老人准备6-8种荤素搭配菜品。”徐正穆说,筹建助老大食堂的初衷便是要为居民送上暖心的服务和优惠待遇,因此助老大食堂在高新区和街道给予一定政策补贴后,社区中60-70岁的老人花费6元便可享受一荤一素一汤和主食,而70岁以上和困难户老人,则分别仅需5元、2元便可吃上放心可口的饭菜。此外,社区还打算筹划送餐上门服务,让身体不便的老人足不出户便可享用午餐。

  敲锣打鼓舞出新风采

  百姓们日子越过越红火,随之而来精神生活自然也越来越丰富。在潮海东社区里,有这样一支特色文化队伍,他们虽然人数只有十余人,但是只要他们出现的地方,总能为百姓带来一片片欢歌笑语,他们便是社区的锣鼓队。社区两委成员徐攀介绍说,以前社区里便有爱好打鼓表演的居民,但迟迟没有组织编排成队。去年潮海东安置区举行封顶仪式,社区便将这支队伍重新组织起来,购置了全新道具,全新的锣鼓队正式亮相。“这支队伍由1只主鼓、6只副鼓和6个锣组合而成。以后社区里面有婚礼举行,我们也会让锣鼓队免费为新人表演,让大家都能看看锣队的风采,也增添喜庆氛围。”社区两委成员徐攀说,自从有了锣鼓队后,社区又重拾为现役和退伍军人家庭送光荣灯的传统。去年除夕夜时,社区便组织两委成员和锣鼓队一同走上社区街头,在为家家户户增添节日喜悦同时,也将光荣灯一一送至军属之家。

  除了锣鼓队外,社区还成立了秧歌队、太极拳队、广场舞、合唱队等各类文化队伍,每天晚上吃过饭后,居民便相聚在社区居委会北面的文化大院里,跟随音乐舒缓一天工作的疲惫。在社区领导班子的带领和居民的积极参与下,社区多次在街道诵读比赛、原创小品大赛、合唱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如今社区居民生活不断丰富,居住环境也将迎来新变迁。在社区现住址北侧,有一处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工地,六七座高大的塔吊正在缓缓地工作着,不少楼座的雏形也已经显现,这就是潮海东社区改造安置区。徐正穆介绍说,自2016年社区改造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签约率达97%,计划将在安置区内共建成21个楼座,预计今年11月底完成楼座主体部分并封顶,居民们预计将于2020年至2021年前后回迁,届时百姓们将住进新楼,搬进全新的现代化综合社区之中,实现村民到市民的转变。

  相关链接:

  明中期,徐氏从东徐戈庄(现赵家岭村)迁临海处立潮海村。1961年4月,潮海村成立了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9月,两个大队各建立了村民委员会,此位东,故名。现有居民870户,2687人。

  (消息来源:宣推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