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教丨复读是高考生的权利,但“复读热”是不正常的
爱青岛 2019-06-29 10:03

  高考成绩放榜后,复读又成热议话题。据媒体报道,在高考成绩公布的第二天,广东一所高中凌晨出现报名复读的长龙,场面极为壮观。而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浙江和上海新高考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刺激当地复读热的话题也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随着高考报名条件的放宽,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选择复读,已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复读热”却是不正常的。对于当前的“复读热”,一方面要分析导致“复读热”的制度性、政策性问题,通过完善制度和政策,降低复读需求,另一方面则要通过消除学校的等级、身份,给考生多元的选择,淡化全社会的“名校情结”。

  在2008年之前,复读现象,是我国教育部门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在每年的高考生中,有大约20%是复读生。教育部还针对复读现象发布禁令,要求公办高中不得举办高复班,招高中复读生。从2008年起,我国各地的复读生逐渐减少,2010年,针对有媒体报道我国高考生中复读生达到30%,教育部回应称,复读生占高考生的比例约为15%,最近10年来,复读生数量一直保持下降趋势。而复读生之所以减少,除了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之外,与两项政策调整有关。

  一是从2008年起,我国开始推广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相对于之前的顺序志愿投档录取方式,平行志愿采用“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方式投档,大大降低了高分落榜的风险,也随之降低高分落榜生的复读需求。近年来的高分复读生,往往是被大学录取,但觉得还不太满意的学生。

  二是从2016年起,我国各地开始推进取消高考录取批次的改革,上海在2016年取消了本科第一批次、第二批次的划分,本科只设本科批,之前设有本科二批、三批的省市,则把第二批和第三批融合,只设本科一批、二批。广东取消录取批次的改革特别快,2016年取消本二A、本二B,融合为本二批次,2018年则把本一、本二批次融合,只设本科批。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对考生的复读意愿有很大的影响,原来没上一本线,只能报考二本院校的学生,因对没上一本感到不甘而可能选择复读,在取消批次之后,出于这种原因选择复读的学生就会减少。

  也就是说,复读需求是可以通过制度和政策调整降低的。从这一角度看,浙江和上海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允许3门选考科目的成绩两年有效,就确实存在如网友质疑的刺激复读需求的问题。据媒体报道,2017年浙江新高考第一届学生在高考结束后,准备复读的学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不少,高分学生更是增加一倍。而主要原因是等级考试成绩两年有效(外语成绩也两年有效),那些选考等级高的学生,可以专攻语数外三门考试,甚至只专攻语数两门,这就比应届学生更具竞争优势。在上海,也存在类似问题,由于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复读考生可以申请保留选考成绩,也可申请注销成绩,选择其他科目重新考试),因此,一些等级高,而总分不高的学生,就想着可以保留选考科目成绩而选择复读。

  针对这一问题,随后启动新高考的省市,就对选考科目成绩做出新的有效期限制,北京规定“等级性考试成绩当年有效”,山东的等级考试成绩有效期则为12个月。即选考成绩只派一次高考录取之用。从扩大学生选择权角度看,选考成绩两年有效,以及外语科目考两次成绩两年有效,其出发点都很好,但是,由于高考录取是按学生的总分排序进行,因此,这就让“两年有效”诱发新的升学博弈问题,应届学生会觉得这对自己不公平。

  治理复读现象,笔者反对限制复读生的权利,诸如把被大学录取后放弃报到,视为不诚信,列入诚信档案,或者限制来年填报志愿的数量等等,而是要给所有考生创造平等的环境。因此,需要认真评估每一项考试、录取政策对考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完善政策和制度,包括在学生填报志愿时,实行一档多投制度,以提高学生对大学和专业的满意度。

  当然,调整志愿填报方式(包括以后实行一档多投)、取消高考录取批次、调整考试成绩有效期,会对减少复读需求产生一定作用,但不足以大幅减少复读需求。从根本上看,考生选择复读是为了进更好的大学,支撑考生复读的是“名校情结”。因此,如果不能在升学阶段给学生创造多元选择,那复读的需求将会一直存在。这就需要办好各种类型、层次的高等学校,让每一类型、层次的高校,都值得学生选择、要改变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部分家长、学生心中是“烂大学”形象,以及消除社会、用人单位对这类学校毕业生的学历歧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