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中宝藏老师|于莺彬:探秘“花式”课堂 创新学科融合
爱青岛 2020-05-22 17:36

历经95年,传承老校的文化底蕴

青岛66中,继续焕发着勃勃生机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教师兴则学校兴,教师强则学校强。”校长相佃国认为,教师资源的优势,才是学校真正的优势,教师队伍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名师简介】

  于莺彬,青岛66中教师党员,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青岛市名师,青岛市优秀教师,青岛市高中数学中心组成员,青岛市首届中小学学科实验基地主持人。先后曾获省说课一等奖,市优质课一等奖,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校优秀党员、师德标兵、三八红旗手、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荣誉称号。

  【教育格言】

  坚守教育梦想,不忘育人初心

创新课堂形式 探索问题解决式教学

  2001年,带着美好的憧憬,于莺彬成为了一名教师,从教近20年,她却永远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如果你在校园中看到于莺彬,你会发现她总是小步跑着去教室,“做老师我感觉特别幸福。”于莺彬说,“每天看到学生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劲。”在课堂上她始终充满自信,用她的热情感染着学生。

  “在我课上是看不到有学生开小差的,我会随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始终处在思考的状态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为了能使同学们产生兴趣,于莺彬没少下功夫,恰逢学校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她便对课堂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把以往讲授式教学变成问题解决式教学,鼓励学生小组讨论,按照任务解决的形式层层递进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参与感强了,自然对数学也就有了兴趣。

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学科融合接地气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于莺彬说,“做好身份的转化,你会发现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动力。”

  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学科之间的壁垒也被逐渐打通,于莺彬开始尝试把数学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比如在讲椭圆的过程中,引入天文学的知识,告诉孩子们天体运行的轨道其实也是椭圆的。

  为了让数学更接“地气”,于莺彬还把生活中的小问题和数学进行结合,在讲概率统计问题的时候,让孩子计算中彩票的概率,让孩子们去设计比赛得奖的办法。在讲三角函数的时候,带领学生通过数学运算去测楼高,体验三角测量的魅力等等。

  丰富的课堂形式和课程内容,让她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和魅力,连平时最不喜欢数学的学生都开始争着当“课堂小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快乐学习、展示自己的舞台,是我最大的心愿。”于莺彬说。

严爱相济 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严爱相济,才可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于莺彬说。

     青春期的孩子总会有些小心思不愿意和别人说,于莺彬就化身知心大姐姐,私下找学生面对面交谈,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和她单独谈过心。

  “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除了善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外,于莺彬还十分注重和家长的沟通,她的爱心和责任心也赢得了家长的尊重和信任,学生在家里不好好学习,学生在家里有些习惯不好,家长都会开诚布公的和于老师商量应该怎么做。

       于莺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多项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如中秋节体验做月饼、元宵节体验做汤圆、诗词中国等,在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诗情画意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美,从而感受生活中的美,提升文化底蕴。“也许我的付出不能触动所有孩子,但哪怕是一个孩子能受益,那我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于莺彬说。

  毕业生留言中,一个同学这样写道,“在我最惶恐的时候,有您这样的班主任默默地支持我,关心我,鼓励我,请允许我像爱母亲一样地爱您!”

       激情源于爱,激情源于厚重,激情源于鲜活,从于莺彬的身上,有对学生对事业的无法抗拒的激情,她保持着教育的赤子之心,让阳光洒过每个孩子心间。

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

  青岛66中坚持打造优质师资队伍,推行“学校引领+自主发展”教师培训模式,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具有凝聚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近几年,学校校实施的山东省“板块式问题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为教师、学生的成长铺就了发展快车道,教育教学质量连年突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学科带头人、青岛名师等优秀教师。

  校长相佃国十分鼓励老师张扬自己的个性,发展自身优势,凸显自身教学风格,成为一名独树一帜、具有特色的优秀教师。

  “我们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制定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因为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才能够进步。”相佃国说。

师说心语

有时候,制定计划会让我们觉得繁琐而不去实行,然而实际上,这2%的时间常常有不亚于 10%的效果,它不仅帮助我们节约了做任务时 的边际时间,还带给我们一种踏实感。“先做了再说”和“胸有成竹”地做效率是截然不同的。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爱青岛记者:杜浩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