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4月的脚步,2021年中高考悄然而来。每一年的中高考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面对大考,这已经不仅是智力与知识的竞争,更是个体心理素质的较量。怎样更好地调整考前心理状态,怎样正确面对心理压力与负面情绪,怎样科学有效的进行情绪转化,这都成为当前广大学子与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
4月24日青岛市教育局“心理专家进校园”心理大课堂第二讲在青岛市北中学举行,本次大课堂邀请青岛大学张克顺特聘教授,围绕《考前心理状态与情绪调节》带领岛城学生及家长,共同开启正确面对考前心理压力与负面情绪的全新航线。

张克顺教授
“于细微处见知著,于无声处听惊雷”,讲座开始张教授从学生情绪出发,用简单的几组图片带领大家直观的认识了何谓情绪,同时辅以几组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学科研数据,向大家揭示“中学生到底背负了多么沉重的考试压力”,深深地震撼了在场的家长代表。
紧接着,张教授用最通俗的言语,带大家了解了学生考前焦虑、无聊等情绪的成因及影响机制,结合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提出适度焦虑情绪的益处,提醒广大家长与学生“适中的焦虑可以启动学生的考前准备,但过高的考试焦虑,则会影响学生的考试发挥。当焦虑、无聊出现时,不要一味抑制这些情绪的表达,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正视这些消极情绪,积极表达并转化。”
科学方法指导·助力情绪调控
他从学校、教师、家长三个层面提出科学的建议,辅以有趣的心理学解压游戏,帮助大家更好地处理学生的考前焦虑、抑郁情况。

学生层面,需要反复练习并使用情绪的认知重评方法,即对情绪事件进行重新解释或归因,以改变情绪反应的轨迹;同时尽量避免抑制自身的情绪的反应和表达,要尽可能的表达、倾诉。
教师与家长层面,提高学生积极情绪并降低焦虑等消极情绪,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而非结果”“接受我们的孩子都是个普通人”“巧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心理策略激发学习潜能”“保持适量的运动”。让考试要求透明易懂,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考前通过简单题基础题提升自信、夯实基础”“对个体学习成绩的评价独立于班级成绩”“降低时间压力”“避免使用提高焦虑的声明”等。
营造温馨环境·培养积极情绪
在讲座中,张教授重点分析了家长与教师的情绪,对于孩子学习压力的反作用。张教授指出成年人的负面情绪会感染孩子的情绪,从而产生更大的压力,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的影响。
【心理专家小问答】
讲座最后,现场家长提出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张教授结合孩子本身的自我防御、动机归因、压力源因素、作息规律等,回答了家长的问题,并与大家分享了师生如何控制情绪、调节情绪,使大家受益匪浅。

问:平常孩子成绩很好,但是面临大考,成绩反而下降的很快,我该咋办?
答:孩子的成绩一般都是会有波动的,考第一、二名和七、八名都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正常的现象,都会有波动的范围,只要成绩不出现断崖式下降,家长没必要过多的担心。因为每一次考试的试卷不同,孩子的备考状况不同,肯定成绩也会有不一样。家长要有合理的预期,要跟孩子讲明白这个问题,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
问:孩子在学校能管住自己不玩游戏,到了家里就不听话了,老是喜欢玩游戏,我该怎么办?
答:他在家管不住自己,在学校肯定也是管不住,玩游戏也有不同的情况之分,要看孩子是沉迷游戏还是在游戏中能有收获。家长可以多做正面的引导,争取让孩子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而不是一味的阻止。
问:我家孩子已经初二了,但是在家老是不做家务,我一跟他说让他收拾房间,他就会说自己要学习,让我给他帮忙收拾,我该怎么培养他的自理能力?
答:我想这位家长肯定每次都会妥协给孩子收拾吧,你这样的行为无疑是一种反向的“鼓励”,好像他不自己收拾屋子是对的一样,是一种变相的纵容。在有些问题上家长要做到温柔而坚定,一定要和孩子定规矩,这就和断奶一样,如果孩子一哭你就心软,给他喝奶,那下次你不给他了,他一定哭得更凶。
青岛市教育局历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家长的热切需求,本年度“心理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将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水平,更好的服务学生、服务家庭,助力学生成长,向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爱青岛/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杜浩然
【爱青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