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影展 | 他用影像保存了青岛“街里 ”的岁月
爱青岛 2020-01-21 08:39

老青岛人也许还记得一首儿歌:

“一二一、一二一,爸爸领我上‘街里’

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

  这里的“街里”,指的是栈桥外的中山路。“街里”之名,从青岛开埠之初就有,是老青岛繁华与摩登的地标。

△博山路上,风雨欲来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才有完整的生命历史。城市的百年街区,总能唤醒我们的情感记忆。

  “街里”,唤起的是老青岛人对城市记忆的思念。尽管“街里”随着光阴流转渐行渐远,但时光流转至今,它依然温存与感人。

  通过影像,我们可以再次走进青岛的老街、老院、老楼,和那些恍若过去的生活场景。

△四方路上,调皮的孩子

  李学亮,十年间记录“街里”的岁月,从街道巷弄到庭院楼角,从居家生活到市井百态,从昔日的热闹到拆迁后的落寞......保留了一份城市记忆。本期《个人影展》,讲述李学亮与“街里”的故事。

  李学亮,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改革开放40年功勋摄影家,曾获解放军摄影艺术奖、改革开放10年“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银奖、全国新闻摄影金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先后出版《亲历奥帆》、《翰墨光影》、《青岛2011》摄影著作。

  “街里”的来源

  “街里”这个名词,流行于清朝末年至上世纪80年代的老青岛。德国侵占青岛后不久,将栈桥边的土路铺装了沥青路面,将其命名为威廉皇帝街。之后,从威廉皇帝街海边向北往里,不足1平方公里的区域就被老百姓们习惯地称作“街里”。

 中山路上,不期而遇

  过去,“街里”是青岛市商业最繁华地段的象征。在这里能买到你想买的所有东西,“身着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楼……”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

 浙江路上,超女走秀

  “街里”是几代青岛人心中美好生活的象征。那时人们宁要“街里”的一张床,不要郊区一套房。带孩子逛“街里”,更是大人对孩子的一种奖赏。

 黄岛路十七号里院,楼道烧烤

  “街里”是老青岛的象征。这个词形象地镌刻在了每个青岛人的心中,成为了一个强固的地方性“密码”。以至于无论青岛人走到哪里,只要说起这个词时,总会惹来一个或几个激动的声音“哦,伙计,嫩(你)是青岛滴,哈哈……”。

△浙江路,热吻

  随着青岛市中心城区的东移,影响几代人的“街里”日渐沉寂下来。时光轮转,从往昔的“满堂花醉三千客”到如今“门前冷落鞍马稀”,“街里”的变迁真实地演绎了城市中心逐渐沦为城市边缘的悲情一幕,“街里”这一名词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成为记忆。

△黄岛路十七号里院,迎风招展

  他与“街里”的故事: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李学亮工作的单位就在“街里”的威廉皇帝街(今太平路),是“街里”仅存的“大单位”之一。闲暇时,他喜欢到“街里”的老街、老院溜溜弯。

△黄岛路17号里院,居民喜迎甘霖

  前些年,他忙于报纸新闻摄影图片的拍摄、编辑,对“街里”的一切似乎熟视无睹。也许是改造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也许对即将逝去东西格外珍惜,再到“街里”溜弯,那些岁月雕刻的痕迹便在老街、老院、老楼上时隐时现,老青岛原生态生活场景也不时在眼前上演,过去的年华接踵而至,仿若回到从前,倍感亲切起来。

△安徽路上,驮狗逛街

  从2010年初起,李学亮背起相机,游走“街里”,边拍边记。在他看来,“街里”更像是一个既土又洋的老城综合体。在这里,欧式建筑和民俗里院共存,豪华小轿车同人力三轮车齐驱,染着五颜六色头发、穿着奇形怪状衣服的少男少女、手持拐棍的老人并行于同一条古老的石板路上……“街里”有着最漂亮的洋楼、最性感的大嫚儿,同时也有着最破败的里院和最后的小脚女人。

△肥城路上,真假美女扎堆
△河北路上,女人遛狗
△芝罘路上,出院回家

  10年的时间里,他穿梭在街里,交集、邂逅的不仅是一座老城的风情,更与各式各样的风物不期而遇。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街里的每条街、每个院落,他与图片中的许多人物更成为了朋友。

△安徽路上,晨雾弥漫

  “街里”的故事,“”在不言中

  李学亮说:“这些年来,我不知拍摄过多少次“街里”。纵然我知道,即使拍得再多,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我还是不停地去拍,去寻访“街里”的过去,记录“街里”的当下,诉说“街里”的未来。”

△芝罘路上,保护鞋子
△四方路上,修理摩托车的唐杰

  他试图用现代影像手段,描述“街里”人与生存环境、社会发展、文明建设、民俗传承之间等丰富、复杂的关联,留住“街里”的乡愁。

△易州路上,大人给孩子称体重
△芝罘路上,冰雪难挡喝啤酒的人
△四方路上,“模特”乘凉

  面对海量的图片,面对那些熟悉的楼院、街道、人群,在整理图片的过程中他无从下手,难以取舍。这时,青岛良友书坊以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为题,反映岛城老街区系列影展给了他灵感。

△黄岛路上,老城留影的新人

  李学亮将《街里》摄影画册分为“家”“春”“秋”三个章节。

  其中,“家”有49幅图片,从居住环境、庭院楼道,到居民家中,由外至内,空间依次轮转,再到“街里”人过年习俗,呈现的是“街里”的百姓居家往事和黎庶影像。

△芝罘路21号,包饺子过年的居民
△潍县路19号里院,居民接雨水洗衣物
△黄岛路65号院,露天洗澡,2012年
△黄岛路17号里院,洁面的居民

  “春”有79幅图片,从街巷景致,市井生活,辛苦营生,到“街里”追赶时尚潮流,以内容的不同进行归类,呈现的是“街里”的街巷阡陌和老街酷炫。

△芝罘路上,给父亲打散啤酒的男孩路过烧烤摊
△芝罘路上,搀母锻炼
△潍县路19号里院,雪中送碳工
△黄岛路上,冒雪叫卖的鱼贩

  “秋”有25幅图片,则从“街里”人们直面改造、经历征收和搬离生活了几代家园的过程,淡化了前后时间关系,强调了事件发展脉络,呈现“街里”人去楼空的落寞,百姓辞离故地的无奈和前路无着的迷茫。

△黄岛路上,时髦的女人路过没落的街道
△芝罘路上,直面拆迁
△潍县路19号里院,居民冒雪搬家是件很无奈的事
△黄岛路上,背锅行走
△黄岛路上,分手宴会

  《街里》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是李学亮历尽千辛,从纷杂的客观事物中摄取升华,注入他的情感、个性乃至思想,完成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刹时。

△博山路上,李钊和倪好在老屋前合影

  一部《街里》影集,共153幅图片,简单的文字叙述,承载不了李学亮对“街里”的热爱、追求和期冀,也很难让读者了解他的对“街里”的困惑、迷茫和五味杂陈。但他还是愿意以这种影像的方式对老“街里”进行呈现与还原。

△最后的街里

  他相信,很多记忆不是简单的浮光掠影,相信时间的厚重与宽容,总有许多城市的过往,游走在光阴之外。

  日前,“城市的背影”——《街里》摄影展在淄博云志艺术馆正在展出李学亮的摄影作品,展出将持续到3月31日。

《街里》画册

  感谢摄影师提供照片并授权发布。

  (爱青岛/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编辑:周玥)

  【爱青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