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最熟悉的它们即将远离

2017/05/07 来源:青岛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曾经承载着“青黄”两地交通枢纽的轮渡,曾经纵横交错在城市上空的公交高压线,曾经居住了祖祖辈辈青岛人的青岛里院......随着青岛的高速发展,正慢慢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

  轮渡

  青岛至黄岛的轮渡于1986年底开通,曾经是连接青岛城区与黄岛的唯一通道。轮渡航线有两条,分别为黄岛线路和薛家岛线路。自开通后,青岛轮渡承担了青岛与黄岛两地来往出行的重担。

  曾经作为“青黄”运输主力军的青岛轮渡,排队买票、检票可称为一大“盛景”。

  坐轮渡最好的地方在于能欣赏胶州湾的海上风光,美中不足的是船只虽大,但还是会不稳,尤其在风起浪大的时候,很多晕船的人在船上会叫苦不迭。

  随着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通车,“青黄不接”的历史从此结束。轮渡的客流量锐减一半以上。青岛轮渡,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辉煌时代后,正逐渐消失在青岛人民的生活之中,演变成供游客游玩的旅游码头。

  里院

  里院是青岛特色建筑之一,最早诞生于20世纪初大鲍岛“中国城”,由德国人规划设计,多是二到三层的木结构房子围成的一种院落,西式洋楼与四合院风格结合的产物。

  上世纪四十年代,青岛里院达到鼎盛时期,如今现存的里院多分布于青岛老城区,如黄岛路、四方路等等。

  青岛有名的劈柴院,就是一座里院。

  里院的人们共同活动在一个天井之中,同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

  青岛的里,都有很中国的名字,鸿福里、吉祥里、安盛里、长庚里、宝华里名字响亮,喜庆,有口彩,而且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可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在旧城改造的洪流中,代表青岛城市符号的里院正在消失。

  2010年青岛启动“老街坊”街区改造项目,青岛里院在这股洪流中,将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

  无轨电车

  无轨电车由架空接触网供电、车的上部有两根“棍子”与上方的电线相连,不依赖固定轨道行驶的公共汽车,所以又叫“辫子车”。

  1907年6月,德国在青岛开办第一条公共汽车客运业务,标志着青岛城市公共交通的诞生。1961年1月,青岛市第一条无轨电车路线正式通车,全程由火车站至西镇。这就是现存2路电车的前身。

  到如今,青岛还在运营的无轨电车只余两组。无轨电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连电的声音,坐在车里伴随着“噼啪”的响声,有一种格外的乐趣。

  青岛现存的无轨电车还有2路和5路,趁着这些无轨电车还未消逝前赶紧去体验一下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