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不做记者很多年 却是最懂新闻的人
爱青岛 2018-11-08 08:27

“曾经,我也是名记者……”

在“记者节”这样特别的时刻

虽然不能再称呼自己“记者”

但是,却从未离开过新闻

也许,这才是最懂“记者”的人

         坚持写有力量的文字

  “虽然已经不做记者很多年,但是一到这个日子还是很有感触。”自然资源部北海分局办公室主任柳凤林,在很多跑行业的记者眼中,是个执着敬业、雷利风行的人,更是不折不扣的“老新闻”。

工作中的柳凤林热情投入

  “要说我当记者的日子,那得在20多年前吧。”柳主任说,大学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企业中从事行政工作,“大概是1995年左右吧,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要在青岛设站,很多认识的媒体朋友建议我去试一试。”

  就这样,她开始了当一名记者的初体验。《经济参考报》是中国最早的全国性经济类报纸,突出前瞻性、探索性和监督性,强化深度报道、观点报道。“当时接触了很多大企业和不同的行业,掌握了很多前沿和核心的信息。”柳凤林说,也写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报道,涉及民生、农业、工业、经济等各个领域,她的笔下产生了大量的头版头条。

  “记得那一年,中央下发重要文件,关于农业合作社的话题。”柳凤林说,当时她刚刚在平度蓼蓝镇做了一个周的体验采访,和农民吃住在一起,回来写成的深度报道,直接被采用,而且是头版头条。

柳凤林在两会期间采访时任青岛市市长的王家瑞

  “做记者要善于思考,也得有敏锐的洞察力。”柳凤林说,比如海尔、海信、青啤、双星大企业的产业转型等重要节点,相关的报道引起了多方关注,而且将青岛的很多优秀案例推到了全国,“记得《焦点访谈》栏目记者拿着《经济参考报》来到青岛,想要采访当时交警关于道路调流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掌声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辛勤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学习与追求。 “做记者很辛苦,青岛站成立之初,只有站长和我两个人。”柳凤林说,前期一起策划,后期的主笔基本都是她来完成,经常熬夜赶稿子,“当时父亲看着很心疼,孩子也更是顾不上。”

柳凤林和儿子在一起

         努力做有温度的新闻

  “回望曾经的记者生涯,没有任何一样工作比记者更充满挑战,更能发现身边的美丽了。”柳凤林说,这要看你用不用心。

  2004年,柳凤林来到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工作,虽然离开了媒体行业,单似乎还是“老本行”,分管的内容就有宣传,这种身份的切换,更显示出了优势。 

  “到了海洋局,发现海洋一线工作者,特别辛苦,很不容易。”他们才是柳凤林眼中的“超级英雄”,带着这样一种情怀,她特别想把这些人的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她会关注到各个岗位的工作细节,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过年过节,有的人要坚守岗位回不了家,这份感动可以让大家一起分享……”

  十七大、十八大党代表、全国优秀公务员,全国海洋人物,感动青岛人物,都能见到“海洋人”的身影,而这些人物故事被发现,离不开柳凤林的用心和细心。在她兼任《中国海洋报》青岛记者站站长期间,系统考核几乎每年都是第一名。

         新闻理想 关乎社会理想

  “我时常和身边的年轻人说,如果你摇摆不定,那可以试试当记者,绝对是今生最锻炼人的时光。”柳凤林说,很多年工作的经历,都是做记者时打下的底子,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了解传播规律,这些都成为核心的竞争力。 “在工作中需要应对很多突发事件,公众大事件一旦发生,海洋环境监测都要出动。”柳凤林说,遇到突发时间该如何处理,向社会传递准确合理的信息,很重要。

  “记者,一定是个正直的人,做到公平和公正。”说到记者,柳凤林给出这样的定位,做到实事求是,传播正能量,“把心摆正,把握好职业道德。”新闻理想关乎社会理想,用笔记录着这个城市的点滴。记录好这个属于我们的时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