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海 这座城》第一集:向海
爱青岛 2019-04-26 09:59

  “这是一支射向深海大洋的箭,

  它象征着一个民族保卫家园的坚强意志。

  起初这只是一条长长的军用码头,

  伸向大海的是一支光秃秃的箭杆,

  像它所处的晚清时代,

  积贫积弱、

  孤掌难鸣。”

  青岛文史专家李明:

  栈桥的出现和清政府对主权的焦虑是有着直接的关联,到1891年清政府终于认识到青岛在军事扩张中间,所受到的威胁,决定在胶州湾驻军。我们现在身后的栈桥就是章高元驻军的一个直接结果。

  在建成40多年之后,老栈桥的尽头又增添了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回澜阁,箭杆上由此多了一柄锋利的箭簇,张弓搭箭、直指大海。

  在栈桥出现两千多年前,这片海域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485年,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从陆上转移到了海上,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齐吴海战,就发生于现在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域。

  青岛文史专家魏书训:

  琅琊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重要的港口,所以也是战略必经要地,吴国的船队就从海上浩浩荡荡,就进攻到了齐国。就是到了我们唐岛湾一带,那就是黄海水面,他的船队是很厉害的,几百条船,这个时候齐国也不含糊,摆开了阵势以逸待劳,齐国有一种战术,冷兵器时代,他的兵器比较长,一个叫长钩枪,一个叫长斧,既可以把敌方的船拉近,也可以把你顶远,所以在海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后吴国终于支持不住,这一次齐国最后胜利了。齐吴海战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大海战。

  行走在青岛的海岸线上,海防的强弱不仅关系着国运和时局,也牵连着百姓的安危。

  北宋时期,板桥镇成为全国五大商埠之一,同时设立海军使,之后,板桥镇设军,成为一个军事重镇。

  600年前的明代,倭寇经常袭扰沿海郡县。为防御倭寇,保卫海疆,明廷遂在沿海府州县设立卫、所,构成严密的陆海防御体系。现在,青岛人常挂在嘴边的浮山所、鳌山卫,就是从那时起延续至今的。

  青岛文史专家魏书训:

  比如我们说青岛叫鳌山卫,比如说灵山卫,鳌山卫下面设所,比如雄崖所,我们青岛叫浮山所,浮山所的首领叫浮山备御千户所,他是一个千总,管着一千多,他的官衔在明朝是正四品,浮山所设立了以后,下面又设立了寨,仙家寨啊,这些地方,寨下面还有岭,像金家岭啊,岭下面还有屯。屯下面还有烽火台。就在青岛这一带,汇泉湾这一带,形成了一个海防的阵势。

  时光变迁,当年雄踞沿海的海防重镇如今多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不过从即墨丰城丁字湾开始,向南一路穿行王村、田横、温泉等沿海乡镇,依稀可见残留下来的烽火台遗址。

  而在即墨市东北44公里处黄海之滨的丁字湾畔,部分保留下来的“雄崖守御千户所”,也似乎在向世人讲述着过往的硝烟。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馆长张文博:

  我们站的这个位置东南方向,这是一个校场,山的西面有一个演武场,雄崖所分为军屯和农屯,有的是在即墨的东部,包括我们现在的田横镇,店集镇、金口镇、鳌山卫,还有田横岛旅游度假区,有11个军屯,这些负责搞粮食保障,另外为了堵塞海盗,在一些要塞设了巡检司,现在栲栳岛就是巡检司,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海防体系。

  如今,住在雄崖所的居民,大多都是军户的后裔。

  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南雄崖所村村民张永福:

  一方面生产,战时你得打仗,但也有待遇,待遇的话每人50亩,每个兵是50亩,你可以耕种,打仗的时候还要听命令,并且现在的房屋还存在着前后门通着,以备打仗使用。

  对于已是耄耋之年的张永福来说,更多祖辈传下来的有关雄崖所的故事,都停留在了清乾隆年间,作为军事机构的“巡检”交移福山县海口,雄崖所遂成为一个自然村落,至此,这个担负着两朝海防重任达300多年的雄崖所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过对于中国来说,真正海防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青岛文史专家李明:

  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间,青岛是一个跟海防海军关联特别大的一个城市,最早的章高元的驻防、日本的占领,德国入侵、日本占领,随后沈鸿烈领导的东北海军,沦陷期间也有大量的海军活动,这个城市还有大量的军事、军舰的修造所、船务等等,海军的活动、海洋的防御,青岛在整个中国20世纪的进程当中最能显现出表层活动的一个城市。

  如今的栈桥已经成为青岛旅游的地标,

  它当初的作用已经很少被人记起了。

  从这个原点出发,

  这座城市正在书写新的历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