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敦鑫厂长奋战在车间一线
爱青岛 2018-08-28 10:04

  人们往往惊羡于成功者现时的光艳,但在成长与提升的背后,他们却往往付出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走基层在一起,今天聚焦一位怀着匠心活跃在生产一线的劳模——肖敦鑫,看他如何从一个制衣车间的熨烫工,一步步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管理者。

  他就是肖敦鑫,虽然已经是红岛经济区启龙制衣的生产厂长,但他每天的第一件事,还是到各个车间去巡视一番。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哪件产品有瑕疵,他都是第一个知道。

  肖敦鑫说,他生来就是个爱琢磨的人。怎样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品质,是他每天都要思考的事。2003年,他来到启龙制衣,接触的第一个工种就是熨烫。在掌握要领之后,他就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让整个车间的工作效率都大大提高。

  打那以后,肖敦鑫就尝到了创新的甜头。熨烫、剪裁、缝制和包装,每一个工种,他都细细钻研。从机器的使用,到动作的配合,再到材料的摆放,无论干什么,他都能干得比别人快,质量也格外好,这让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打心眼里佩服,还获得了2015-2016年度区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十几年来,当他一步步走到管理层,也一直将这样的创新理念融入到管理中,不断更新工作流程,引进先进理念和机器。他说,所有的事情都是靠创新和努力来改变和进步的。可去年的一件事,让很多人一度对他产生了质疑。

  如果用上新的机器,各个生产线将实现统一管理,效率也会有提高,尤其是对生产线的管理者来说,会节省不小的精力。但在肖敦鑫看来,新的机器未必能适用于每一个车间。这样的流水化机器,可能会限制工人的自主能力,甚至阻碍企业的发展。

  那段时间,肖敦鑫日夜研究各种机器,到各地考察学习,琢磨流水线的每一个步骤。终于,一套堪比机器的生产线流程让他尝试了出来。

  肖敦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想法,用独具的“匠心”完成着每一项工作。但当我们问起“匠心精神”,他却说,他没有那些工匠那么伟大,只是在基层做好每一个细节,如果能有办法让成果加倍,他便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其实工匠精神不仅体现着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我想,很多人和肖敦鑫一样,工作在基层的第一线,可能显得有些渺小。但他们用自己的钻研和用心、创新和努力,诠释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匠心精神”。而这样的精神,必将一代代地传承,引领“中国制造”到“中国匠造”的转变。

  (来源:宣推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