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红岛丨忆沽河(二)
爱青岛 2019-01-16 09:00

  对于孟宪高来说,大沽河是他抹不掉的记忆,而年龄却是他避不开的桎梏。七十多岁的孟宪高早已打上属于他那个时代的烙印。

  书画爱好者孟宪高说:“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大沽河岸上的,离着大沽河这么近,从孩童时间就对大沽河很熟悉,应该说就是有感情,我就想着大沽河现在和以前的大沽河不一样了。”

  一幅画,用时虽只有月余,但构思却是两年,积累则是一生。几只笔,一双手,大破大立间,孟宪高勾勒出曾经的船帆海乡,画出一个时代的历史与格局。

  水墨无声,案桌前,几十年匆匆过去。一路走来,年华逝去,世事变迁。时代的年轮碾压过每一个它曾经呵护的孩子,旧去新来,而大沽河也早已变了面貌,再也不是孟宪高记忆中的样子。

  爬满历史沧桑的烽火台,如今遗址难觅;缀满儿时欢笑的桃源河,而今萧索疏阔。被铲平山峰的石门山,承载的不再是奇伟风光,而是打通红岛对外联系的交通要线。时代,为它赋予了新的意义。

  问:如果有一天再也没有人记得大沽河,您记忆中的大沽河和您所处的时代,您会难过吗?

  孟宪高说:“这个很难说,我觉得还是应该偏向发展,该发展还得发展。大沽河如果一点都不动的话,也不用发展了,是湿地必须留出来,大沽河湿地不留出来不好,大自然就彻底地破坏掉了。”

  日复一日,城市的发展从未间断,孟宪高的怀念却渐显平淡。《沽河帆影》第一稿的完成似是为他卸下了心中重担,但他并未打算就此停止。岁月,也许为他设置了创作的时限;但记忆,却为他丰富了时代的画面。

  孟宪高说:“这是第一稿,我准备再画第二稿。第一稿从这里面看,民俗这方面这里面可能有欠缺,家乡就是家乡,有时候你在外面条件再好也会想到自己的家乡。”

  发展,是每个城市的目标;记忆,却是每一代人的乡愁。

  (来源:宣推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