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红岛丨鱼皮鼓·一鼓难求
爱青岛 2019-02-03 09:00

  五百年前,胶州湾北岸,勤劳朴实的渔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种文化曲牌——鱼皮鼓曲牌,这种曲牌演唱简单,生活用具都可作为乐器来演奏,更有特色鱼皮蒙鼓演奏。这种表演形式不仅是渔民们歌颂生活、抒发情绪的一种方式,也给渔民生活带来了活力和乐趣。鱼皮鼓曲牌经过世代传唱和演变,濒临失传。如今,红岛经济区文联副主席李知林,为了挖掘、抢救和保护这个民间独特的艺术曲牌,从2015年他就开始进行复原和创作,现在已成功创作出《渔鼓唤醒500年》《渔家四季发大财》《最早的红岛人》等一系列曲牌,打造了一支渔民表演队伍,并将其成功搬上舞台。即日起,《印象红岛》将播出鱼皮鼓系列节目,从制作鱼鼓、挖掘曲牌、到向海而歌带您领略青岛沿海地区最古老的民间优秀文化曲牌——鱼皮鼓。

  红岛经济区文联副主席李知林说:“你光传承、发掘、保护它不是目的,关键是用过去这种优秀的文化曲牌为现代的社会建设服务,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李知林说:“这个鱼皮鼓,古老的渔岛渔民生活当中,他利用现有的资源,各种鱼皮,把所有的渔需物资能出声音的东西,弄到一块,打出一种声音,现在叫打击乐,用这种声音来衬托着,说唱着自己的渔民的喜怒哀乐的生活。”

  李知林说:“这些工具都是船上海上用的,现在还用,船上的盆,船上的水刮子,这是喝水的,这是船上的洗脸盆,都是木头的。”

  鱼皮鼓表演的乐器都比较简单,只要能敲响,就能进行表演。渔民在演奏的过程中,为了声音的多样性,就在木头上蒙上一层鱼皮,鼓的大小不同,音色也不同。

  社区里用来表演的鱼皮鼓如今已有些年头,李知林决定再新做一批。制作鱼皮鼓,李知林是最熟悉这道工艺的人,他找到当地的木匠吕良诺,让他用传统的做法来制作鱼皮鼓。

  制作鱼皮鼓,鼓身和鼓面需要分开完成。有了合适的鱼皮做鼓面,才能开始制作鼓身,鱼皮的大小决定了鼓身的大小。可是要找到合适的鱼皮却需要耐心等待。

  李知林说:“鱼皮一般用的一个是搓鱼,再一个用河豚,我们说的腊鮀,有时候也用黑鱼的,只要是不带鳞的,都可以用。一去皮就很薄了,一干就容易破。”

  鱼皮扒下来之后,腌制半小时,并用淡水浸泡清洗,这样鱼皮才会更有韧性,也能起到防虫的效果。

  李知林说:“把鱼皮扒下来以后,得先把里面的肉刮了去,要不容易发霉,再一个鼓也不响,得皮厚薄都是(一样的),厚薄一样,一个是发音好,勒的时候也不容易皱。”

  刮鱼皮是个细致活,握刀的力道不均匀、下手太重,鱼皮都有可能被刮破,整张皮就废了。这次渔民捕捞上来的鱼比较大,李知林吩咐吕良诺做了孔径50公分的大鼓。选取比较硬且不容易裂的木头,裁成合适尺寸,箍成圆筒,再刷上统一颜色的漆,鼓身制作基本完成。整个过程,吕良诺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制作鱼皮鼓一个人很难完成,吕良诺还需要几个帮手,他们都是本村渔民,也都是鱼皮鼓的表演者。

  鱼皮鼓的制作李知林最为熟悉,每次制作他都必须在场。

  大家对得来不易的鱼皮格外珍惜,一张鱼皮最好能多蒙几个鼓。鱼皮鼓做出来,不仅要实用还得美观。大家都根据以往做鼓的经验,摸索着。

  六个人同时往下拉,只有坚韧厚实的鱼皮才能承受住这个力道,直至鱼皮最大程度地伸展开来。做鱼皮鼓,每个步骤都很关键,失败也是常有的事。对于熟悉木头和鱼皮习性的吕良诺来说,此时也有点紧张。黑色胶带韧性大,适合第一道捆扎。

  宽大的黑胶带达不到紧致固定的效果,这就需要二次捆扎,细一些的尼龙线进行细致入里的固定。

  吕良诺说:“这会它都是湿的,你把它别着,干了以后它收缩,它就贴上了,把这四个角弄上绳,好往上别,干了以后,它就收缩,它就贴上了,干了就泡着,不能让它十分干了。”

  为了不让展开的鱼皮收缩,吕良诺决定用一根绳拴着鱼皮的两个对角,让它们互相牵制,鼓底的木头楔子再加一道力,不让鱼皮有任何喘息的机会。木头和鱼皮,在这一张一弛间完美融合。

  接下来的晾晒就交给天气和时间。等到鼓面完全干透,没有问题,李知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干透的鱼皮鼓,声音才最清脆。

  鱼皮鼓从渔民们口口传唱,到搬上舞台表演,李知林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下一期《印象红岛》将为您呈现鱼皮鼓的挖掘之路。

  (来源:宣推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