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明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称为“龙头节”,又名“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

“龙抬头”的来历
一是民间传闻。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这天开始,雨水会逐渐增多,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故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二是科学解释。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天文学者说,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这些习俗都与龙有关
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我们炎黄子孙也被称为龙的传人。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习俗也多与龙有关。
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人们会在这一天“祭龙王”,希望求得“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为了讨吉利、求喜气,这一天,我国各地普遍都会把吃的东西加上“龙”的头衔。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油糕叫吃“龙胆”,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龙抬头的历史发展
唐朝人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到了元代,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龙须面”,还要烙“龙鳞”饼,包“龙牙”饺子,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明朝时,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

你准备去理发了吗?
为了迎接春天的“新气象”,最近朋友圈里换新发型的人越来越多了。还有很多人会专门冲着“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选择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去理发店剪头发。

有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借龙抬头这一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来源:“爱红岛”APP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