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18时02分,我们将迎来24节气中的“处暑”。
处(chǔ )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
【处暑“养生”】
颐养性情

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叩齿吞津
正坐,向左右转头,两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吞咽津液。平常上班族可做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等。
春捂秋冻

处暑以后,虽然"秋老虎”开始发威,但是昼夜的温差较大。有句养生谚语叫“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解乏“两件套”

【处暑“吃食”】
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鸭肉味甘、咸,性微凉,能补阴益血、清热健脾,正是季节转换时的绝佳食品。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百合鸭、荷叶鸭、核桃鸭等。
秋季到,要润燥

1、燥在“肺”:处暑开始,空气逐渐干燥,肺喜润恶燥。呼吸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以肺为主要脏器。从鼻腔、咽喉到气管、支气管,再到肺,秋季干燥的空气很容易一路肆虐,沿途脏器都会受到伤害,引发呼吸道健康问题。肺和大肠相表里,两者关系密切,肺为燥邪所伤时,也会波及大肠,引起肠燥便秘。因此,秋燥伤身,养生重点在于润肺。
可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饮食上多吃些无花果、百合、蜂蜜、芝麻、核桃等。
2、燥在“肠”:秋燥表现在肠胃上,就是容易消化不好,大便干结。应该保证水分摄入。早晨要养成喝一杯温水的习惯,每天要保证1500~1700毫升的水分摄入。

可多吃润肠食物,如梨、柿子、银耳、白萝卜等,这些食物可以滋养肠道,增进肠道动力,从而让排便更顺畅。
3、燥在“肤”:秋季气候干燥,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以下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糙,需要及时保护皮肤。在皮肤护理方面,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无论是洗面奶还是沐浴液,建议选择不含皂素成分的。

一定注意清洁后要在皮肤还比较湿润的时候涂抹一些润肤乳,做好保湿、滋养工作,锁住肌肤水分。
4、燥在“唇”:嘴唇是直接暴露在外的黏膜,特别容易缺水干燥。当环境变得干燥时,水分蒸发会加快,如果此时补水不及时,就会出现嘴唇干燥的情况,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舔唇,结果却往往越舔越干。

一旦出现嘴唇干燥的情况,一定不要舔唇!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还要养成使用润唇膏的习惯。
【处暑“民俗”】
放河灯: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后来发展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开渔节:千舸竞发,捕获海鲜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这个时候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驾船出海。

【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老鹰感知到秋的气息,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二候“天地始肃”:随着气候不断转凉,天地间的万物开始凋零,气肃秋高,凉意盈盈。

三候“禾乃登”:黍稷稻梁,纷纷成熟,五谷丰登,美不胜收。
【处暑养生有良方】
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早晚温差较大,昼暖夜凉,降水少,湿度低,此时我们应该怎样顺应自然,养生保健呢?

饮食宜吃鸭润肺健脾调理为主
处暑时节气温由热转凉,雨量逐渐减少,燥气开始生成。此时人们普遍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故饮食调理应以“润肺健脾”为主,有利于体内夏季郁积的湿热顺利排出,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
中医认为,鸭肉味甘,性平。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水消肿的功效。特别适合患有脾胃虚弱、劳热骨蒸、干咳少痰、月经量少、水肿等疾病的人群食用。鸭肉具有“阴虚者服后不燥,阳虚者服后不寒”的特点,而且营养丰富,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是秋季日常饮食的首选佳品,但体质虚寒者应慎食。
另外,处暑时节,燥邪当令,进补应循序渐进,可以选择“补而不峻、润而不腻”的平补之品,如:山药、南瓜、百合、银耳、蜂蜜、藕、梨、香蕉、芡实、莲子、栗子、海蜇、海带、黄鳝、兔肉等食物,既营养滋补,又容易消化吸收。

秋燥易伤肺少食苦燥之物
处暑时节秋燥严重,而燥气最易损伤肺部,此时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会明显升高。中医认为,苦味属于燥,对津液元气的伤害最大。《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就有“肺病禁苦”一说。而且《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提到“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所以处暑养生应少食苦瓜、苦菊、羊肉、杏、香菜、葱姜蒜等苦燥之物。避免出现口鼻干燥、干咳、痰中带血、便秘、乏力、消瘦等肺燥津亏的症状。
虽然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但此时人们的脾胃功能尚未恢复,故此时不要急于“大补”,更不要盲目服用人参、鹿茸、甲鱼、阿胶等营养丰富但“滋腻碍胃”的补品,如果服用不当,很容易引发消化不良、口舌生疮、便秘等胃肠疾病。建议体质虚弱或患有慢性病的人,不要随意选择滋补品,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进补。
调整作息睡子午觉
处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开始阴盛阳衰,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睡眠是起居调摄的主要内容,被誉为“无需药品的养生良方”。睡“子午觉”,是古人睡眠养生法之一,即每天于子时(23时至01时)、午时(11时至13时)入睡,因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可以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恢复人体阴阳气血平衡,具有消除疲劳、增强免疫、促进生长、美容等作用,以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睡前不要发脾气,生气使人思绪万千导致难以入睡,还会产生口干、口苦、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肝气郁滞、肝阳上亢”的不适症状。睡前不要卧谈,卧谈使人兴奋难以入睡,而且躺着说话也会消耗更多的肺气,从而出现口干舌燥、气短等症状。

早动晚静户外散步速度别太快
处暑时节,秋高气爽,空气新鲜,此时宜早动晚静。户外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养生方法,特别为大家推荐户外散步运动。它的运动量虽然不大,却好处多多。散步不仅可以活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促进气血运行,还能加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并且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所以非常适合体质较弱的人群。但处暑后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指数仍较高,应注意防晒以保护皮肤。
医生提醒,户外散步的强度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保持六七十步最佳。可以走走停停,也可坐下休息片刻。切勿有疲倦的感觉,也不要走到气喘吁吁,否则会因气血过度消耗而适得其反。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不要饭后立刻运动,建议饭后两个小时以后再进行户外散步运动。因为进食后消化器官需要大量的血液进行工作。如果饭后立刻运动,血液就不能充足地供给消化系统,从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
【处暑“情怀”】

四季都有令人欣喜的风貌,而最为舒爽的时节就在新秋。诗人陆游笔下的山水,伴随着秋意与和睦的邻里,呈现出一幅怡然自得的画卷: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处暑时节的一阵风雨,总能将暑气一扫而空,清风穿过纸窗的缝隙,手中的纨扇无需再用,孩童朗声诵读诗歌,沉醉其中格外闲适,这正是宋代诗人仇远笔下的画卷: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品味初秋怡然舒适的风光,常常把酒言欢。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中,明代诗人朱有炖描绘了,古人秋日共饮的情境:
白酒新篘进玉壶,水亭深处暑全无
君王笑向奇妃问,何似西凉打剌苏

万物炽热,终归清凉
此时不妨静一静,停一停
在明媚的秋光中
感悟多彩生活,观赏最美人间
暑去秋来,登高望远
愿我们在喜获丰收的同时
不忘感恩,继续前行
(来源:中国政府网、新京报、中国军网、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