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海 这座城》第六集:铁蹄
爱青岛 2019-04-27 22:30

  贮水山位于青岛市北区的西部。明朝为防倭寇入侵,曾在山上建烽火台,故又名烽台岭,德占时期以德国将领的名字命名为“毛奇山”。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宣战,武力占领青岛。这座海拔只有80米的山丘,又有了新的称谓。

  青岛文史专家张树枫:

  日本占领青岛,把贮水山改成了“若鹤山”,又称“青岛株式观物园”,并于1915年在山的北面修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日本神社。以后青岛人就称其为日本大庙,而将山名也叫成“大庙山”了。

  盛开的樱花、高耸的鸟居、身穿身着和服的游人,一切宛如置身日本本土。就在日本占领青岛的第二年,一座颇具规模的日本宗教建筑出现在贮水山的北麓。

  青岛文史专家者张树枫:我们现在站的位置就在这个大门的位置,这条道路就是咱们通往神社的一条道路,顶山那个地方就是台阶,台阶上以后就是第二个大门,然后就是日本神社。

  与日本国内的神社一样,青岛神社的山门是一个“开”字形的大型日式“鸟居”,进入山门后,一条笔直而漫长的山路直达山顶,路两旁栽种着从日本国内移来的樱花树。步上百余级石阶,穿过第二架鸟居,就是供奉日本天照大神和日德战争中阵亡士兵的庙堂。

  青岛文史专家张树枫:

  2013年,翻译家孙基亮先生偶然在日本网站发现了许多回忆青岛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吉田正、吉田明兄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在青岛的日本侨民。

  翻译家孙基亮: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短短的两年间,青岛的日本侨民就增长到2万多人,这种持续的移民活动贯穿此后近三十年,到1944年在青岛居住的日侨已增加至4万多人。

  翻译家孙基亮:

  为了安置日侨,青岛开辟出了两个日本人居住区,新建了十几条马路,日本公司、商社星罗棋布,到处是日本的木屐声。借助大规模移民,日本实施着对青岛的“全盘日化”,市内重要地点、街道、公园以及岛屿全部改为日本称谓。青岛,俨然日本的一块海外“飞地”。

  怀着一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孙基亮老人开始了《青岛物语》的翻译工作。追随着吉田兄弟的回忆,他一次次穿越时光,重新回到历史的现场。

  历史,给这座年轻的城市,留下太深的印记。时至今日,市场二路、馆陶路、聊城路、武定路,依然保留着许多日占时期的历史遗迹。

  青岛文史专家张树枫:

  时光流转80年,昔日街头的木屐声已成历史的绝响,随处可见的日文招幌也不见痕迹。曾经的殖民梦想,最终伴随着黄粱梦醒而烟消云散。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日本对青岛前后两段,

  长达15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梦里不知身是客,只把他乡做故乡。

  1946年,日本战败投降,

  大庙山门口的鸟居被拉倒,

  神社内的建筑物陆续拆除。

  劫波渡尽,山海重光。

  青岛,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

  即将迎来新的生机。

分享到